丹凤千字科普:颠倒众生是褒义词吗(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颠倒众生是褒义词吗(详细资料介绍)  

到底什么是“无分别”呢?“无分别”并非要我们在主观上刻意不去分辨。如果你正在这样理解,那么可能需要改变一下观念,因为这种理解是有误的。

在主观上刻意不去分辨,会导致世间万物没有善恶、正邪、好坏等区别,这实际上是一种虚无的观点。如果有人这样表述,无论他身份再崇高,我都会坚决反对,这一点我立场坚定。

那么,“无分别”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无分别”代表的是智慧上的成就。当我们在智慧的洞察下观察世界,就会发现世间万物的本质,到达那个境界时,万物已经没有差别了,“一”是万物的共性。

用的《易经》文化来解释,“无分别”指的是万物归于无极的状态。按照《易经》的说法,万物可以归纳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可以归为八卦,再进一步归纳就是四象,最后归为阴阳,阴阳最终归于太极,太极再归入无极。这就是无分别的境界,是客观上的平等无差别状态。我们领悟到这一点,就称之为“无分别”。

这样的理解仍然存在问题。因为即使到达了这个境界,仍然有一个能领悟的我们和被我们领悟的平等无差别。这既有所知也有所觉,仍然属于“二”,也就是有分别。所以真正的无分别,应该是连这个差别都不存在,既没有能知也没有所觉,“能所双亡”,这才算是真正的无分别。

真正的“无分别”并不是我们刻意去追求不分别造成的,而是事物本身就是这样。就像现代科学提到的基本粒子,科学认为世界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基本粒子,世间万物都是由这种粒子构成的。在唯识领域里,即使是最小的粒子,只要它还能分出上下前后等方向,就一定还能再分。这意味着真正的“无分别”状态并非简单的不分辨,而是指事物本质的融合与归一。

对于意识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无分别”的观点认为意识与任何粒子无关。如果坚持科学上的分割观念,最后必然会陷入二元论的困境,一个是心,一个是物,只要是二元的存在就仍有分别。古代印度哲学对此有深入研究,出现了数论派等观点。现代西方哲学中是否也有类似观点呢?欢迎评论区讨论。

总结来说,“无分别”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主观上只是如实反映而已。当我们真正领悟到“无分别”的境界时,主客观之间也没有区别了。如同《心经》所言,“无智亦无得”。我们讲解这些并非无用之谈,至少可以指出我们现有的智慧是有局限的,我们的认知常常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智慧中有杂质干扰了我们的认知,所以我们需要去认识这些杂质并努力消除它们。在圣人的中,他们先让我们认识到错误认知导致的痛苦结果,再分析痛苦的诱因最后了解正确认知带来的好处以及如何建立正确的认知系统这也是圣人的内容。如今除夕之际我给大家送上祝福祝大家新的一年事事顺心心想事成!

  丹凤千字科普:颠倒众生是褒义词吗(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