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言寡语是成语吗还是词语

芦苇自古以来便是水边的忠实伴侣,如同鱼游于水中,鸟翔于天际,这是它的天然本性。芦苇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或湿生高大禾草,各地均有其身影,与江河为伴,与湖泊为邻,与湿地为友。它们自诞生以来,就像守护大地的使者,精神焕发地伫立于水边,以饱满的激情装点着大地,丰富着自然的色彩。
芦苇身姿优雅,通体碧绿,笔直,体态轻盈。它的身高通常达到两至三米,给人一种玉树临风的美感。无论是身处何方,它们都以同样的身高、同样的装束、同样的风貌令人赞叹。远看它们,仿佛一群身着绿装的战士,排列整齐,威武挺拔。
仔细观察芦苇,你会发现它的叶片错落有致,既不密集也不稀疏,恰到好处。芦叶的形态有两种:长线形和长披针形。在艺术家眼中,它们仿佛一把把锋利的宝剑。这些叶片长度通常达到三到四拃,宽度则有两到三指。叶片的正面光滑,背面则略带毛糙,边缘有细密的倒刺,这些倒刺既是防身的武器,也是守护家园的兵器。无论是静止还是摇曳,都展现出一种无敌的英勇气概。
芦苇的个性独特,它既不是刚性地宁折不弯,也不是毫无立场。它的策略是坚持原则的同时善于圆融变通。在遭遇强敌时,它以柔克刚,化解外力;当自身强大时,则出击,高歌猛进。芦苇的生存智慧在于智勇双全、刚柔相济。
平日里,芦苇静静地伫立于水边,看似无所事事,实则它们在静观默听,审思明辨。它们观察着周围的万物,规划着绿化祖国的蓝图,实施着造福人类的伟大计划。虽然它们生性喜爱清静,但有时候也会欢腾跳跃,释放情感。当风吹过,它们便放声歌唱,制造芦浪。“沙沙沙”的声音是它们的歌声,仿佛一曲激昂的乐章。它们也会随着歌声起舞,舞蹈的节奏和幅度与歌声同步应和。这种舞蹈被称为“芦浪”,是一种壮观的景象。
芦浪的壮观令人叹为观止,而盛开的芦花则更是壮美无比。仲秋时节,芦苇开花,花朵轻盈疏朗,满怀激情地绽放。它们像稻穗一样谦逊地低着头,对大地和河流充满感激。花朵的颜色从绿色逐渐转为,最终定格在白色,银光闪闪,令人震撼。
除了自然景观的壮美,芦苇还扎根在诗歌的沃土中。自古以来,描绘芦苇的诗歌浩如烟海。其中,《诗经》中的“蒹葭苍苍”、韩愈的“鸿雁少少”、白居易的“枫叶荻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而当代大诗人艾青的《芦苇》更是短小精悍,富有哲理:“不长在高山上悄悄地站在水边”。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上可以扎顶棚下可以做篱笆”寓意深刻:无论身处何地、境遇如何变化都要脚踏实地自强不息有所作为。这不仅是诗人的赞美也是对每一个平凡人的鼓励与启示。芦苇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形态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