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位高权重的人的尊称


对位高权重的人的尊称  

来源:传统风采守护团

作者:华熙阳(ID:GuochaoXiuqi)

皇亲国戚在古代显赫一时的尊贵象征,被称之为“侯爵”,这个称号之中蕴藏着无穷的魅力。如今,贵州省将其巧妙地融入了旅游文化标志之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在北京国际饭店的显眼位置,一座巍峨的酒爵雕塑——爵,矗立于此,诉说着古今的传奇故事。

关于“爵”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让我们从其前世今生开始探寻。

俗语有云,万物存在皆有其用途,爵亦如此。考古学界普遍认为,爵是一种酒器,类似于古人饮酒所用的杯子。关于爵的初始用途,是饮水、饮酒还是盛放其他物品,现已难以确考。可以确定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爵,是根据早期的陶爵设计铸造而成的。

起初,爵是由陶土制成,在安阳殷墟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均有出土实物。其中有一种“流”呈管状的陶爵,被称为“管流爵”。不论何种类型的陶爵,其基本构造都包括“流”、“尾”(或称“角”),下方有三个“足”,一侧设有“鋬(pn)”,即把手。

青铜爵在继承陶爵形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神秘的小元素——杯沿上的两个伞状(或蘑菇状)小柱子。关于这两个小柱子的功能,学界至今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这两个小柱子设计是为了迫使饮酒者必须仰头才能饮尽杯中酒。这种设计被认为可以使饮酒更加霸气。当酒杯倾斜到一定程度时,小柱子就会触碰到脸部,阻止酒杯进一步倾斜,从而迫使饮酒者仰头饮酒。

另一种说法是,这两个小柱子用于挂“滤纸”,因为古代的酿酒技术不够发达,酒液较为浑浊,需要过滤后才能饮用。

还有观点认为,小柱子的作用是挂起酒爵,方便用绳子或链子绑住它们,使酒爵可以悬挂在火上加热。

到了清代,爵杯多由瓷质制成,更多是作为仿古摆件而非实用器皿。这些瓷质爵杯没有鋬,更多地被当作一种艺术品展示。

带有小柱子的酒爵在商周时期最为流行,此时爵的用途逐渐发生了变化。除了作为实用酒器外,爵还逐渐成为了贵族祭祀大典上的礼器,象征着身份地位。

晁福林先生认为,“爵制”起源于周代的册命制度。在古代,饮酒时有按身份高低排列座次的“序爵”惯例。从此,酒、爵与贵族地位紧密相关,即后来所说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

例如齐桓公“姜小白”,作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爵位是“公”,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爵位。尽管历朝历代的爵位称呼可能有所变化,但“爵位”所代表的尊贵地位从未改变。也就是说,能用上爵喝酒的人基本都是拥有爵位的人。

至于古人用哪一端喝酒的问题,“流”与“尾”均可倾倒,让人不禁好奇。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推测古代多也是惯用右手。人们在喝酒时右手持爵,“流”的一端正对人,应该是用“流”的一端饮酒。这也只是基于猜测,真实的情况我们已无法得知,使得这一猜测更加引人入胜。

若想深入了解更多关于爵的知识,可以关注以下参考文献:

1. 刘昱午的《商代青铜盛酒器——尊、卣、觥、彝、壶赏析》。

2. 胡洪琼的《略谈酒器爵》。

3. 杨洁的《爵:从酒器到》。同时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探索更多相关内容。

  对位高权重的人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