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四川盆地有哪些景点(详细资料介绍)

四川盆地是四大盆地之一,大部分区域位于四川省内,总面积约为26万多平方千米。其地理位置在西南部,处于亚洲的中南部,纬度范围在北纬2810'至3225'之间。该盆地囊括了四川省的中东部,其形成是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华蓥山和云贵高原共同环绕的结果。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文章:
地|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
地|准噶尔盆地:第二大内陆盆地。
四川盆地的边缘山地海拔大多在1000米至3000米之间,而盆底部地势相对较低,海拔在250米至750米之间。整个盆地可以划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底部两大部分。其中,边缘山地通常具有2至5个垂直自然带,西北边缘则是绵长的龙门山脉。
数亿年前,四川曾是波涛汹涌的海洋,其海底是早期地球形成的一套巨厚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到了距今约2.5亿年的三叠纪时期,这里属于特提斯海的外围区域,因受海洋环境变迁的影响,逐渐沉积了一套厚达500米的富含盐类的岩石,这些岩石成为了四川盐卤资源的源头。
晚三叠世时期,受印支运动影响,四川盆地的雏形开始形成。当时,西部的龙门山、北部的米仓山 - 大巴山等山脉逐渐,而中间区域则相对下沉,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湖盆。这个湖盆不断接纳周边河流带来的沉积物。
进入侏罗纪时期,盆地持续下沉,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沉积了大量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这些岩石也是四川盆地紫色土的重要来源。白垩纪时期,盆地仍处在沉降状态,湖盆面积有所变化,沉积物继续累积。
新生代以来,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盆地周边山脉进一步,而盆地内部相对稳定,海拔高度受到一定影响。长江及其支流等水系不断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了盆地内的丘陵、平原等地貌。从大地构造位置来看,四川盆地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其基底是古老的结晶岩系。
盆地的构造以断裂为主,比如位于盆地西部边缘的龙门山断裂带。这是一条规模宏大的断裂带,由板块运动导致地壳物质在这里发生强烈的挤压和错动。盆地内部构造相对平缓,是典型的褶皱构造盆地。有许多宽缓褶皱,地层大致呈水平或缓倾斜状态。这些褶皱主要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
四川盆地的气候属于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河流众多,长江横贯南部,重要的支流如嘉陵江、岷江、沱江等分布在盆地内部,为农业、交通和工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这里的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是由盆地里紫红色砂岩和页岩风化形成,富含钙、磷、钾等养分。植被主要是带常绿阔叶林,有多种树木如樟树、、栲树等。森林覆盖率高,对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四川盆地还富含煤、铁、天然气、石油、盐等各类矿产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和芒硝储量居全国之首。川东北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这里成为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三星堆遗址展示了古蜀文明的辉煌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