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歌舞升平哪个字错了(详细资料介绍)

信任书本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当勇于质疑,对书中的内容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特别是在赏析诗词时,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拜古人,尤其是像李杜、苏辛这样的文学巨匠。他们固然创作了许多卓越的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每首诗都是无可挑剔的。
现今网络上,有人偏爱寻找那些相对冷门的诗词,然后隐去作者姓名,邀请众多诗词爱好者评价其优劣。待评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才揭示出作品的真正作者,可能是李白,也可能是杜甫。他们乐见那些诗词爱好者即便面对李白杜甫的作品也难以避免瑕疵的发现,仿佛在一场心理游戏中得到了某种。
实际上,发表诗歌的人并不一定就完全正确,而评论者也未必总是言之有物。或许只有当我们摘下后世强加给前人的那些耀眼的光环,才能真正公正地评价一首诗的价值。
李白与杜甫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一直笔耕不辍,他们的诗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成熟。但正因为这是一个过程,他们的诗作也必然存在优劣之分。而且,为了进入,他们也曾写过许多的干谒诗,这些作品很难说都是精品。我们不必对李杜等诗人顶礼膜拜。就像叶嘉莹先生所说,杜甫在中晚年时期的诗歌技艺才真正达到了巅峰,体现在《秋兴八首》和《登高》等作品中。而杜甫早期的诗作,虽然也有不少佳作,但并非尽善尽美。
以杜甫的《望岳》为例,著名诗人赵缺先生就曾指出其中的一处瑕疵。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唐朝正值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杜甫满怀壮志,欲投身,一展宏图。在离开长安漫游的过程中,他登上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首联描述了望见泰山的感受,惊叹之情无以言表。而诗中并未直接描写山的高耸,而是通过描写在齐、鲁两国之外仍能见泰山的雄伟来展现其壮丽。第二联则从全局角度赞美泰山之神秀,用“造化钟神秀”来形容其神奇自然之美。
诗中的第三联则描绘了泰山山腰的景致,诗人走在通往山顶的路上,山势高耸入云,山腰烟云缭绕,神奇缥缈。诗人瞪大眼睛想要欣赏这绝美的景色,以至于眼眶似乎要裂开。最后一联则表现了诗人的抱负和雄心壮志,只有站在巅峰才能一览众山小,这也是杜甫的情怀和年轻人的气概。
《诗学纂闻》评价《望岳》时认为起首处有些轻佻失体。赵缺先生也指出第二联中的“阴阳割昏晓”虽然是佳句,但上一句“造化钟神秀”与“阴阳割昏晓”对比之下稍显不足。他认为可以改成“上下地,阴阳割昏晓”,这样更加契合连贯,字意和气势都更加协调。
那么,各位读者认为呢?是原作的《望岳》更佳,还是赵缺先生改动后的版本更为连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