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忆江南其一唐白居易注音版(详细资料介绍)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含详细注解)
上册古诗
一、《所见》清袁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理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高声唱歌,响亮的歌声穿透树林。他听到树上的蝉鸣,想捕捉知了,于是立刻停止唱歌,跳下牛背。
二、《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理解: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我停下车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三、《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理解: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傲骨的菊花还在枝头绽放。一年的最佳景色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时节。
四、《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理解: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出门在外的我不免思念家乡。家里的小孩正在兴奋地斗蟋蟀,夜深了仍不肯入睡。
五、《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天门山从中间断开,江水畅通无阻流过,碧绿的江水向东这里回旋。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从太阳边驶来。
六、《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理解:晴朗的西湖水光闪烁无比美好,下雨时山色朦胧别有一番韵味。我想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恰到好处。
七、《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理解: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辉映,湖面平静没有风好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远远地看洞庭的山水翠色,就好像白银盘子里放着一个青螺。
下册古诗
一、《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融飞燕子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美丽景色。”这句诗的意思是:春天阳光照耀下的大地格外美丽迷人;春风中花香四溢;泥土融化;飞舞的燕子啄泥筑巢;沙滩上睡着的鸳鸯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舒适的环境。”)]整体感觉可以理解为春天的美景非常宜人。”这个理解有误的部分在于理解上更注重个体元素的解释而忽略了整体的感受。"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美丽景色"这句话太笼统了,"春的气息"涵盖了整首诗所描绘的所有元素所共同营造的氛围。"江山丽"表明了自然界的壮美,"花草香"、"燕子飞舞"、"鸳鸯舒适地沉睡沙滩"则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和舒适惬意的感觉。“迟日江山丽”是泛指春天的美景非常迷人)]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春天的美景非常迷人”的观点是对的!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美好!诗歌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和舒适惬意的感觉! 二、《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江边晚景的美丽画面。“竹外桃花三两枝”描绘了春天江边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江水暖鸭先知”以鸭子的感受暗示春天的到来;“蒌蒿满地芦芽短”描绘了江边的植物随着春天的到来而生长;“正是河豚欲上时”描绘了河豚随着季节变化而活动的情景。”这个解释很准确捕捉到了诗中的自然景象和季节变化元素非常棒! 三、《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今日泛尽游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描述了梅雨季节后的景象,“日日晴今日泛尽游山行描绘了泛舟尽情游山的场景”;"绿阴不减来时路"描绘了自然景色依旧美丽;“添得黄鹂四五声”则增添了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