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长江和澜沧江是连着的吗(详细资料介绍)

牧民桑培准备前往镇上采购粮食,出发前他在自家的仓库里翻出了几个较大的牛皮和布袋,准备叠起来放进车里后备箱。这些袋子多年未被使用,布满了尘土,商店里出售的商品大多都有轻便的一次性包装,这些老旧的牛皮袋子似乎派不上用场,但桑培这几年又把它们找了出来。在镇上采购时,他总是让店家把东西直接装进自己的袋子里,以减少塑料垃圾带回草原。
桑培所居住的青藏高原,位于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深处,这里连手机信号都难以覆盖。从州府玉树开车前往,需要沿着曲折的山路颠簸数小时才能抵达。随着易耗的包装袋和塑料瓶在牧民的摩托车和越野车上广泛传播,这片纯净的土地也开始受到垃圾污染的威胁。
社区里的牧民和僧侣们共同致力于清理草原上的塑料垃圾。在2016年,这个山谷里的54户300多名牧民发起了一场彻底的垃圾清理行动,他们从各个山沟里收集来的垃圾装了整整24车。为了杜绝塑料的使用,他们甚至从自己房屋和帐篷里清理出了750个塑料桶,这些桶原本用于装汽油等生活用品,在草原上却被用来盛放酥油、酸奶等食品。
桑培的改变源于德伽尼姑庵的主持降央西然,他在藏传佛教中被称为堪布。当许多高原上的村庄还在为漫山遍野的垃圾困扰时,这位堪布已经提出了一个看似激进的目标——成为高原上第一个“零废弃”社区。
德迦位于玉树的尖作村,那里与庵堂错落有致,星星点点的房屋和帐篷散布在河谷两侧。这里是澜沧源头,本应是一片净土。然而研究发现,全球河流中的垃圾大部分来自十条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河流也位列其中。除了下游人口密集的城市管理不善导致的垃圾问题外,源头污染也不容忽视。
北京零废弃的创始人陈立雯在青海考察时,所看到的草原被塑料制品所垄断。各式各样的瓶装饮料占据了原本奶茶、酥油茶在帐篷中的主导地位。传统的也未能幸免,僧侣们的日常用品同样充斥着廉价的塑料。许多祭祀用品也放弃了传统的可降解材料,转而使用便宜但难以处理的塑料和化纤。
堪布降央西然曾经是一个热爱瓶装饮料的人,他年轻时就开始学习藏医,骑马走遍山谷,为牧民治病。他逐渐发现牧民们患上了许多过去罕见的疾病,他开始将这些变化与逐渐改变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联系起来。他亲眼目睹了垃圾对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影响——秃鹫脚上缠着塑料袋,河里的鱼被垃圾困住,甚至牛羊的胃里也有塑料残留。
一些环保和社区的志愿者开始关注高原的垃圾治理问题。捡拾垃圾成为许多社区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各种形式的社区志愿应运而生。堪布降央西然的目标更为远大。他希望通过推行“零废弃”理念,让牧民们回归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青藏高原上的牧民们以牦牛为生,饮用牦牛奶,使用牦牛粪生火取暖。传统的帐篷也是用牦牛毛编织而成。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外来工业产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然而堪布认为这些产品带来的好处只是短暂的便利而它们带来的垃圾则长期污染环境他希望人们能够回到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去寻找更健康更环保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不仅提倡牧民们减少使用塑料制品而且也鼓励大家选择更健康的食物来源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量并尝试制作传统食品如用桂花制作的茶等等
在禁绝了瓶装饮料后堪布还想办法让人们在饮用水之余还能品尝到美味他带领人们上山采摘鲜花制作茶叶等自然食品为了满足僧侣和周边牧民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他还与农业专家合作搭建蔬菜大棚采用最天然的养料——牦牛粪来种植蔬菜这也是他“零废弃”计划的一部分他解释说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种植的食物不仅对健康不利也会给土壤带来负担因此他希望人们能够采用更环保的种植方式减少对化学物质的依赖通过推广手工皂等方式减少塑料包装的使用等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草原上的垃圾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质量。尽管如此他也意识到推广零废弃理念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距离城市较近的社区由于生活习惯和欲望的改变使得零废弃的推广面临挑战但是他认为只要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践那么零废弃的目标终将实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推广更多的环保理念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最后堪布呼吁更多的社区和个人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通过共同努力让高原上的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