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僧敲月下门的前一句是什么(详细资料介绍)

古人言“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人们自然而然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古典诗词正是以短小精悍的形态、精准而生动的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动人的情感回应,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最近,《古诗词数据报告》由抖音发布,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的累计播放量高达178亿,同比增长168%。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也反映出古诗词图书销量的激增。这些都充分证明,尽管当今精神文化产品极为丰富,但古诗词依然保持着不衰的魅力。
唐诗,无疑是古典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它仍然能让人们在诗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体验到古人的强烈情感。那些经受住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大家对唐诗的喜爱,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便于朗诵记忆,也是因为唐诗所兴盛的唐朝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涌现出众多英雄和天才人物,包括众多诗人和艺术家。现存超过5万首的唐诗,几乎涵盖了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全貌。再加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深刻的思想境界,唐诗成为了诗歌领域的璀璨明珠,受到历代人的敬仰。有人形容“唐诗是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我接触唐诗的历程颇为有趣。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我还在陕西老家的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带着我们朗读了人生中的第一首唐诗——《登鹳雀楼》。至今,我还记得老师讲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句时特别强调了“流”字上半部分的一点。虽然当时我们可能还不识字,但诗中的景象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升学、读研,最终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唐诗从我的爱好变成了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回首过去,唐诗给予了我宝贵的财富,在困境中给我希望,在平顺时提醒我可能的挑战。它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精神宝库,常常提醒我要放慢脚步,不忘生活的诗意。
今天的人们是否还需要古诗词?我认为依然非常需要。例如,在新冠肺炎期间,许多人面临焦虑不安的情绪。阅读古诗词不仅能打发时间,还能慰藉和鼓舞我们的精神。
那么今天如何阅读古诗词呢?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我们阅读这些诗歌时,不仅要理解他们曾经的困难和挫折,更要领悟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前面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但诗人的落脚点在于:远方的朋友理解和支持你,使你心胸开阔。
再看李白的《行路难》,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的清醒认知。面对困难,“诗仙”也有迷茫,但最后的回答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与自信跃然纸上。在《将进酒》中,李白虽然感叹时光飞逝,但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们的诗人们并未回避人生的困难与挑战,他们最终传递的是希望、理想与前景。这并不是说读古诗词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希望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像诗人一样自信、乐观:勇敢面对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方法。诗词中虽有悲伤、泪水、痛苦、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的是希望、未来和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
在我的大学课堂上,我系统地给学生讲解唐诗的知识体系。而在电视节目中,我会选取适合电视表达的知识点来分享给观众。最近,我还参与了抖音、南开大学文学院、书局、字节跳动公益共同发起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项目,利用短视频与大家分享唐诗之美。借助短视频平台,喜爱诗歌的人有了交流学习的机会,平时对古诗词接触较少的人也可能因此走近诗意。虽然每条视频时间不长,但能在繁忙的生活中创造片刻的宁静,这也是十分宝贵的。短视频的传播要求内容精炼、切中要害,这也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提炼诗词的精华。正如唐朝诗人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精益求精,这种内容在传播上也会带来新的惊喜。目前看来,利用短视频传播古诗词的效果非常好。
人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源于它们能够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律诗时,背后的诗意和韵律也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这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