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过年怎么来的是妖怪(详细资料介绍)

我的故乡莱芜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每逢农历腊月,乡里人的过年序幕就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一天,我们有着独特的习俗——“吃糖瓜、送灶神”。相传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民间的司灶之神,掌管着人间的烟火,每年他会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美丑。有句俗话说得好,“县官不如现管”,虽然级别低,但是作用大,每家每户的灶王爷便被恭敬地贴到灶边的墙上,成了一家之主。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由糯米、白糖和芝麻制成的糖瓜,供奉灶神,然后烧些纸钱,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烧纸的时候,会将已经熏黑的灶王爷画像一同烧掉,再贴上新的画像。这一天被称为“小年”,过了这一天,人们就开始大规模地准备年货了。
接下来的日子,人们忙碌而充满期待。先是宰杀养了一年的大公鸡,制作成祭祀用的盘鸡。随后到集市上购买猪后腿、两条鲤鱼,以及火纸、元宝、香烛等祭祀用品。忙完这些,就要开始蒸馒头了,至少要蒸一两百个,其中一定要蒸一锅层层高的枣花馒头,用于年三十晚上的祭祀。还要炸各种菜肴,如藕盒、茄盒、梅豆盒、肉、香椿、黄花菜等。炸菜的好处在于存放时间长且招待客人方便。完成厨房里的这些活儿后,还要进行大扫除,将家里里外外清扫一遍。然后购买红纸,请村里的文人墨客书写春联。全家人都要购买新衣服,干干净净、平平安安地迎接新年。
从腊月二十四到年三十,这几天可以说是老百姓最忙碌也最舍得花钱的时候。为了春节过得体面,人们总是忙个不停,吃、喝、穿、用样样不能少。走进市场,人声鼎沸,热闹喜庆,买卖兴隆,一幅过大年的盛世景象。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关心的是购买鞭炮。小时候,我们最盼望的是红色或绿色的小鞭炮,一百头一挂,我们称之为“小土结子”。后来出现了泥做的摔爆仗,再后来是更高级的划爆仗,像火柴一样一划即着。还有些大胆的孩子会缠着父母购买钻天猴和等更高级的烟火产品。过年放鞭炮是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如果自己的鞭炮放完了,还会去别人家寻找没有响的鞭炮。放鞭炮也伴随着危险,炸到手或脸是常有的事。
年三十这天最为热闹。人们早早起床打扫庭院,早餐后便开始贴春联。喜庆的春联一贴上,年味便浓了起来。除了在门框上贴春联,还要在猪圈门上贴“六畜兴旺”,在大门口贴“出门见喜”和“迎门见喜”,在床头上贴“身体健康”,在麦缸上贴“人寿年丰”。有车的人家还会在车头上贴上“出入平安”。这些红纸黑字寄托着农民的美好心愿。
上午十点多,便是“请家堂”的时刻——这是过年期间最重大的祭祀活动。家族成员由辈分最高的人带领,朝着祖先的墓地燃香,邀请逝去的先辈回家“赴宴”。家中堂屋早已准备好高脚八仙桌,桌上供奉着双鸡双鱼、蔬菜果品、一方生肉和枣花馒头。此时必有一人时时续燃香火,直到初一下午“送家堂”。每个牌位前都放上许多纸钱,再拎上一桶放有麦麸的水,传说是给先人们饮马用。最后燃放鞭炮和,体面地送走祖先。
年三十晚上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中与亲人共度这特殊的一夜。年夜饭桌上,一家人围坐一起,叙说着温暖亲情,孩子向老人汇报工作,老人关心孩子的成长,兄弟们畅谈知心话,妯娌们聊家常。饭后,男人们开始另一项狂欢——“照庭”,即点燃玉米秸堆成的高山。这是一个古俗,可能是为了驱赶怪物“年”,也寓意着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孩子们兴奋地往火里扔鞭炮,大人们则在一旁烤火取暖。这时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和烟火气息。
到了夜里十二点,“发纸码、敬天神”的仪式开始。人们在家中庭院里摆设祭品敬奉各路神仙以保佑平安吉祥家人团聚欢度新年最让人兴奋的场面在晚上燃放烟花的时刻到来了在爆竹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当然让人怀念的还是亲人相聚的那份真挚的幸福和温暖感觉特别温馨美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走亲戚的礼节也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亲情这份感情会让每个在外奔波的人都思念故乡祈愿家中一切都好因此回娘家拜年时孩子们总是最开心的他们穿着新衣兜里装着压岁钱吃着糖果和瓜子感受着最简单纯粹的幸福这份幸福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成为他们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同时在外工作的游子也会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