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一个木函ios版叫什么(详细资料介绍)

选购轻薄本,MacBook Air一直是热门选择之一。特别是M1芯片的出色表现,其极低的能耗比让许多用户印象深刻。在视频创作领域,众多KOL和UP主的强烈推荐使MacBook M1被誉为无敌神机。
现实世界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创作者,生产力也并不仅限于视频剪辑。作为一个既用过M1 MacBook也用过intel Windows的普通用户,我最终选择了后者。
从Windows用户到MacBook M1用户,再回到Windows的我,接下来跟大家分享我的使用体验及原因。
我选择了华为MateBook X Pro作为我的新伙伴。
入手这款笔记本的初衷是什么呢?之前使用M1 MacBook时,日常办公和轻度短视频剪辑主要使用剪映,感觉系统过于封闭,很多小软件和插件无法安装。而且家里还有PC,文件传输也不方便。虽然iPad、iPhone、Airpods之间的接力有点用处,但并未达到令我非换不可的程度。正好我也想换个Windows笔电,于是开始关注。
如果要换Windows轻薄本,工业设计及外观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我最初关注的机型是联想YOGA Pro 14S和华为MateBook X Pro 2021版(当时还没有2022版,有点小遗憾)。由于家里已经有一台高配PC,所以办公本我抱着尝鲜的心态购买,配置够用就行。我想探索一下Windows的生态是什么样的,这时我注意到了华为笔记本的鸿蒙系统。
最终我入手了i7-1135G7的华为MateBook X Pro 2021版。因为intel和Win11的深度合作,这台笔记本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华为应用市场安装安卓App,与M1 MacBook有些相似之处,再加上鸿蒙系统,我当时觉得生态雏形已经形成。
那么实际体验如何呢?接下来详细说说。
华为MateBook X Pro和MacBook在机身材质上都是采用CNC一体成型工艺,外观非常相似。华为这款是13.9寸3:2比例的30002000屏幕,覆盖100%sRGB色域。虽然色彩表现可能不如MacBook的原彩和P3色域加持,但支持十点触控也是一大优势。
而MacBook则拥有13.3寸2.5K视网膜屏,色彩表现一如既往的优秀。它的边框设计被戏称为“祖传模具”。
触控板也是MacBook的亮点之一,而华为MateBook X Pro的压力触控板在手感上已经接近前者。两台机器的差距也体现在Windows触控板的交互仍然不如MacOS流畅的问题。
除了硬件对比,软件生态也是一大看点。华为MateBook X Pro的触控板区域内置了NFC感应,可以通过华为手机实现一碰连接,唤醒鸿蒙的体验十分出色。
而MacBook Air的体验则相对单一。在配置上,尽管intel X86和ARM存在差距,但M1和酷睿i7-1135G7的性能也可以通过来对比。经过测试,M1在单核和多核性能上均强于1175G7,而在GPU性能上,1165G7则扳回一城,领先约10%。
说到生态体验,经过一个多月的使用,我认为两个阵营都处于发展初期,尤其是移动端,全面打通还需要第一方和三方软硬件的不懈努力。
之前使用的MacBook Air,苹果统一全平台后,开发者只需开发一次即可在全平台无差别运行。对用户来说,设备的学习成本大大降低,各种APP的使用体验也完全相同。但我作为iPhone、iPad、MacBook Air的用户,真的觉得除了用抖音和即刻摸鱼之外,其它场景下App的体验并没有明显提升。
而苹果的生态常被提及的几点中,设备间共享粘贴板、隔空投送和iCloud是我最常用的。这些功能确实提高了设备间的互操作性,但考虑到网速体验和文件存储限制,我对苹果生态的满意度并不算高。
切换到华为MateBook X Pro后,鸿蒙系统成为了我最好奇的部分。鸿蒙生态的构建与苹果风格完全不同,追求的是万物互联,即IoT。而苹果设备更注重的是“联动”,鸿蒙则是“协同”。
比如华为手机与笔电连接后,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操作手机——这一点只通过视频展示真的很难体会其惊艳之处。文件、图片可以直接从电脑拖到手机,也可以反向操作,无需通过投送传输。这种交互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鸿蒙系统的便利程度对于日常办公需求来说更高,几乎就像一个全家桶只差一个MatePad就能完美组合。另外Win11通过华为应用市场使用安卓App也非常方便实用。虽然有些应用可能存在不稳定的问题但自由的代价就是……需要耐心去调试和优化使用体验虽然因为 Win存在兼容性问题所以在稳定性和流畅性上还需要提升如果能够把续航能力和Windows x安卓APP的配合做到更好那就真的能和MacOS一拼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这篇文章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