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逆的组词是什么和拼音(详细资料介绍)

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广泛的概念,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义十分困难。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们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出发,尝试对文化进行界定,但至今仍未达成广泛共识。关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至少有二百余种。
文化,从一般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更具体地说,文化涵盖了一个或历史地理区域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俗,与其说是文化现象,不如说是某种文化习惯或养成。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适应与选择。当这种适应和选择成为习惯时,就有了“俗”。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复杂和精密,特定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公开为“乡约”,从而使“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律适用的基础。
在一定语境中,俗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对于“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尤其在我们这个重视“名正言顺”的中更是如此。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表明“俗”是特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当外部人士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时,“入乡随俗”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沟通方式。这代表着为交往和融入的需要而去适应某种文化习惯;但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从“随俗”转变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实现身份归属。但需要注意的是,“随俗”并不意味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而是为缩短距离、释放亲和力而采取的权宜之举。
无论是“积习”还是“约定”,“俗”的呈现总有其局限性。空间的差异导致“十里不同风”,时间的变迁则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虽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但众多的特殊性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在交流时,“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在丰富中发展。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在追求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公约”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同时遵循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超越了局限性、特殊性的“俗”,被称为“雅”。
相对于“俗”,“雅”实际上具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文化的认同和传习便有了明确的价值追求:善于修饰的文辞称为“雅训”,充满智慧的话语称为“雅言”,博大包容的胸怀称为“雅量”。“俗”的意涵也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对于浅陋之俗和平庸之俗,有“谄世媚俗”和“超凡脱俗”两种不同的取向。追求真高品位的文人雅士则选择“超凡脱俗”。他们自命清高,崇尚清谈,拒绝随波逐流;他们的逆风俗而建风骨,形成一定的气候。在文人眼中,热衷功名者被视为“俗士”,而不识大体、不学无术的被称为“俗吏”。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鸣“清高”。他们不一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所谓“媚俗”,其实是见仁见智的。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更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是文化的自然表现,而非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是人的文化追求的自觉,更是文化人的人格陶塑的自觉。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易经》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此意。传统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便是人文顺应天文之意。文化的功能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趋赴道德。“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我们在追求文化人格的过程中,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