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甲骨文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详细资料介绍)

闻名中外的甲骨文:发现、研究与艺术风格
在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一九年,王易容因疾病在物龙骨上意外发现了甲骨文。这一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在先秦时代,人们习惯通过占卜来预测未来,专业的卜师会从龟甲或兽骨的裂纹中判断吉凶,并将这些记录刻在甲骨上,形成了我们所称的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当时的人们无论大小事务都会求助于神鬼天命,通过占卜得到指示。甲骨文也被称为占卜文字。
董作斌在一九三三年对甲骨文进行了断代研究,并提出了十个标准,包括真人、坑位、方国、人物、室内、方法、字形、书体等,将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其中,与研究书法相关的包括卜辞的刻写者、字形及文字结构以及书体等。
甲骨文一般是通过刀刻后填珠完成,也有部分是先写后刻。其线条刚劲有力,包括直线、曲线、单刀或双刀等,点画起指仍用方圆方法。字形为长方形,以对称为主,横竖斜角线条居多,方圆曲直线条组合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甲骨文的句子构造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相似,包括主谓宾以及修饰语等。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对于甲骨文的艺术风格分期,主要有以下五个时期:
首先是商代早期的甲骨文风格最为突出且最为精细。武丁是商朝最杰出的帝王之一,时期的甲骨文字契刻有力,手法粗放刚劲。大字雄浑粗犷,小字端庄俊秀。在刻写过程中,刻者会将横竖笔画分类,旋转鼓片即刻出所有字的书画。为了突出美观,刻完后再涂上朱砂或黑色。这种契刻方法规范了甲骨文字的笔画,也促进了汉字逐渐形成了方块布局。
许多甲骨文的篇章在字体的布局上都有精心构思的痕迹,如干支表的补磁第一百六十五片,纵横交错,浑然一体。这些篇章给人一种横看成行、纵看成列的感觉,如同军阵一般方正严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