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信封正确格式怎么写(详细资料介绍)

在古代,“书信”的含义与现今有所不同。“书”指的是信件本身,而“信”则指的是传递消息的人,即送信之人。这种古老的用法在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便有所体现:“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这里的“来信”实际上指的是前来提亲的媒人。直至《晋书•陆机传》中,人们开始将“书”与“信”合为一个词。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如元稹的《书乐天纸》,才开始将“信”单独用作信件的指代。
书信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独立文体,拥有较大的写作自由度,但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古代的书信在格式上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给长辈的信、给平辈的信以及给晚辈的信。不论给谁写信,书信都应包括受信人(上款)、正文以及写信人(下款)这三个基本部分。在历史长河中,这三个部分的顺序有所变化。在汉魏六朝时期,写信人通常会先署名,再列出受信人的姓名。例如,在《报任少卿书》中,司马迁作为写信人,开头便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而在明清以后,书信的顺序逐渐固定为受信人(上款)、正文、写信人(落款)和日期。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广泛认同的格式。一封信件通常应包含: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等六个部分。写信时,由于收信人的年龄、身份、地位、职业的不同,各部分的语言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给长辈写信时,称谓语要表达敬意但不具名,而对平辈则可以使用“仁兄”、“先生”等敬称。古代书信中很少使用“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而是采用更为委婉的表达方式。
信封的书写也有其独特的规范,要体现自谦而敬人的原则。收信人的称谓必须使用尊称(晚辈除外),在收信人名字、称谓之后一般要加“俯启”、“赐启”等词,以显示对方的尊贵身份。而明信片由于无需开启,所以不需写上“启”和“缄”字。老师在给学生写信时,落款只需写名字即可,体现了书信文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