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复眼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详细资料介绍)

超大分布孔径雷达观测设施——复眼
位于两江新区的协同创新区明月山上,近日,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成功完成了四台孔径雷达的安装与调试工作。这些雷达具有超高的分辨率,能够进行深空域的主动观测。这一项目被亲切地称为“复眼”。
随着科研人员日夜努力,位于明月山上的“复眼”即将开启首次观测。此次观测将拍摄出全球首张三维成像的月面图,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向寅研究员介绍,这次“复眼”项目一期的核心功能有两个:一是实现月球的高分辨率成像观测,二是验证大系统的分布式工作模式,为未来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宝贵的技术经验。这一项目的实施,得益于众多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知识。超大分布孔径雷达系统通过众多小天线组合成大天线,可对电磁波进行自发自收,从而对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和类地行星进行深入观测。它不仅有助于近地小行星的防御、空间态势的感知,而且还可用于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前沿科技研究。这一设施的建成将极大推动我国的空间科技研究进程。
接下来,“复眼”二期工程将落户重庆云阳县,将建设更多高分辨率的分布式雷达。每部雷达的天线口径将达到25米,能够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这将是一次深空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我国的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在此基础上,计划中的第三期工程将形成一个由400多台雷达组成的大科学装置,探测距离将达到惊人的1.5亿公里。这将确保我国在深空探测雷达领域保持50年的领先优势。
关于小行星观测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认识到太阳系中有两大行星密集区域: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这些区域的小行星可能会受到引力扰动或碰撞的影响,改变其运行轨道,从而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2000颗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其中直径超过1公里的达到850多颗。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我国正在着手论证和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而“复眼”则是这一计划中的关键设施之一。只有通过提前探测和掌握小行星的特征和运行规律,我们才能有效地预测和拦截可能的撞击风险。这项技术的突破将大大提高我们应对小行星威胁的能力,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