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140秒=几分几秒(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140秒=几分几秒(详细资料介绍)  

图为航天科技六院的试验队。图片由航天科技六院提供。

据中新网西安10月31日电报道(记者张一辰),长征五号B火箭以其一级半构型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该火箭系统简洁、安全可靠,但也面临着“零窗口发射”等高难度挑战。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的试验队队长康乃全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北京时间10月31日下午37分,搭载着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升空。仅仅过了约8分钟,梦天实验舱成功与火箭分离,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此次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航天科技六院为此次发射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包括由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组成的助推器和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组成的芯一级动力等,为火箭提供了全部动力系统。还为梦天实验舱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推进系统,包括姿轨控发动机、贮箱等配套产品。

康乃全强调,发射过程中,对发动机的要求极高。发射时间误差需要控制在秒级,入轨时需要在几秒内产生并消除大约140吨的推力,相当于让高速行驶的列车平稳“刹车”并停在指定位置。对此,航天科技六院的试验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预案制定,确保发动机在发射日流程中的表现有依据、有保障。

作为首个实施“零窗口”发射的低温火箭,此次任务要求发动机提前进入“待机”状态。航天科技六院对此高度重视,对每一条口令和执行进行了反复推敲,确保万无一失。针对发动机射前的关键参数可能存在失效的可能性,试验队提出了旁证判读预案。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陈建华表示,靶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后续进度。而航天科技六院在整个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空间站提供了热控和环控泵阀产品,为航天员和空间站设备在极端环境下保持适宜的温度提供了保障。

随着梦天实验舱的成功发射,空间站的“T”字基本构型已完成了在轨组装。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到“天和”“问天”“梦天”的发射,载人航天突破并掌握了一系列新技术。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科技六院的“液体动力”将继续向着浩瀚星空。(完)

  丹凤千字科普:140秒=几分几秒(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