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雁和番鸭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别搞混了哦!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我们听到了丰富多样的恐龙,这些声音都是后期配音师合成的。那么,真实的恐龙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能否还原出已经灭绝的恐龙的声音呢?
我们知道恐龙已经消失了6000多万年,但其实恐龙的后代——鸟类仍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特别是白垩纪末灭绝的是非鸟恐龙,而鸟类自侏罗纪末从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要探索恐龙的,我们可以从鸟类入手。
鸟类的在觅食、求偶和育雏等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鸟类为何能拥有如此美妙的“歌喉”呢?这归功于它们特殊的发声器官——鸣管。鸣管位于气管和支气管的交界处,这里有一个扩大的管状空腔,被称为鸣管。当鸟儿呼吸时,气体通过鸣膜使其振动,从而产生声音。有些鸟类还具有鸣肌,这些肌肉能够控制的音调,使鸟儿的更加多变和悠扬。
维加鸟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一种史前鸟类,通过研究其骨架化石,科学家们发现了其气管和支气管的轮廓。通过高分辨率X光成像技术,科学家们重建了维加鸟的喉部结构,并发现其已经演化出了成熟的鸣管结构。这表明,维加鸟应该也能发出类似于现代鸭科动物的“嘎嘎”。
尽管维加鸟的案例给我们一些线索,但科学家仍未能在非鸟恐龙身上找到鸣管的迹象。那么,我们是否就无法知晓恐龙的声音了呢?其实并非如此。有些恐龙能够通过头骨的特殊管腔来发出声音。例如,副栉龙是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类恐龙,它的头冠内部布满了中空的管道结构。当气流通过头冠时,就能发出声音。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成功还原了副栉龙的,听起来像山谷中回荡的歌声般美妙。
至于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霸王龙的咆哮声,其实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产物。现实生活中的霸王龙可能并不会发出这种咆哮声。通过对霸王龙的内耳结构进行分析,学者们发现霸王龙对低频声音极为敏感,可能通过低沉的次声波进行交流。这意味着霸王龙的可能是低沉的“咕咕咕”或“嗡嗡嗡”。这也令人惊讶地发现白垩纪的一代霸主并不会咆哮的方式进行交流。期待未来科技的发展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解读恐龙的背后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