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揭秘这句古话的真正含义》

唱龙眼是福建旧时的风俗。在龙眼成熟的季节,东家会雇人采摘,恐怕他们吃得太多,便会要求他们在采摘的过程中唱歌,这种现象被称为“唱龙眼”。
龙眼树的特点在于它的枝条非常柔脆。当龙眼成熟时,熟练的采摘工人被雇来攀爬采摘。东家们总是担心工人们会贪吃,因此与他们达成协议:只要不停歌,就可以继续获得报酬。这种规定下,采摘工人在树上边摘边唱,歌声或高或低,断断续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龙眼因其形状酷似龙的眼睛而得名,但实际上,谁又真正见过龙的眼睛呢?我们通常所说的龙眼与桂圆其实是一回事,新鲜的为龙眼,可以直接食用。而当我们将龙眼的皮剥开,会发现其肉晶莹剔透,与荔枝有些许相似之处。桂圆则是将新鲜的龙眼去皮去核后晒干而成。
那么,龙眼与荔枝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苏轼曾言,龙眼与荔支同出一脉。在古代,关于荔枝的诗词多如繁星,而关于龙眼的诗词则相对较少。
文章特意描述了龙眼树的枝条非常柔软且易折断,这也许是为什么东家会担心采摘工人因误操作而折断树枝。在龙眼成熟之际,雇佣擅长攀爬的工人来采摘,也许就是为了防止因采摘不当而对龙眼树造成伤害。
东家们恐怕工人们会恣意妄为地吃龙眼,因此要求他们唱歌以转移注意力。这种规定下,工人们不得不一直唱歌以维持自己的收入。这也让我想起了郭德纲的一个相声段子,其中两个人为了防止对方偷吃肉而想出各种办法。这里的唱龙眼风俗与那段相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树叶轻轻摆动,人在绿色的树荫中若隐若现,歌声起伏不断。这种场景本身就是一种美。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微风吹过树叶间隙发出声响、歌声悠扬、人在树上若隐若现。这种美让人陶醉其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类似的描写但唱龙眼的场景更加富有诗意和朦胧美。这种美或许可以看作是介于矫情和病态之间一种独特的美学境界。对于文人们来说这种美是诗意的存在但站工人的角度来看却是又一项劳动挑战以及心理上矛盾的展现如打枣节一般的描绘人们高兴地享受着劳动的乐趣才是真正的和谐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