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以见指撝的读音及意思(详细资料介绍)

不久前,有读者对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注意到我所说的传统节气是以冬至为岁首,立春为年首,但我的物候日志却从小寒开始新一轮主题。我向他解释,物候日志的开篇是按照公历来的。新的一年,我们将以“物候说文”为主题,通过解读汉字来阐述廿四节气中的七十二候。
今天是小寒,如果用一种汉字来表达它的意义,那么“安”字最为贴切。在元代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小寒三候分别为: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其中,乡应读“向”,意为北归回家。
在冬至节气时,我曾介绍过测定节气的三个观测方法之一的“吹灰候气法”。在出土的文物中,最早的候气律管是采用仙鹤腿骨制成。古人认为,禽鸟能最先感知气机的变化,因此能顺时往返。物候观测法也成为测定节气的三个重要手段之一。
最早的完整记录物候与节气变化的书籍《逸周书时训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成书。这本书将岁时物候变化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每年廿四气七十二候,以中原地区为基准,每候都与一种自然或动植物物候现象相对应,称为候应。这套物候规律的形成是以五行生克的为基础。
小寒三候的共同特点是禽鸟归巢,这是得气机之先的现象。无论是雁北乡、鹊始巢还是雉始雊,回家、筑巢、求偶,都是为了家庭的安定与的繁衍。“安”字在汉字中,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女人,代表着家庭的安宁。早期的“安”字写法更加写实,形象描绘了一个人在家中安稳的情景。传统家庭教育中,有一个俗谚:“若要小儿安,受点饥与寒。”让孩子经历一些饥寒之苦,对其心智的成长是有益的。这与小寒三候的寓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到,周礼要求八岁入小学,先教国子学习“六书”。这是学习汉字的传统理论与方法。“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以及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这是自汉字形成以来,解码汉字构造的最完善的系统理论。现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套传统的学习方法了。但遗憾的是,这套六书识字也是解读节气文化的重要工具。
每当节气来临之际,各种节汤文章如潮水般涌现。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我们是否真正了解系统的节气文化?又体认了多少呢?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学习真正的节气文化,而汉字解读正是一种重要的途径。通过解读汉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节气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