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任务中心模式的五个阶段(详细资料介绍)

航天局消息,经工程任务指挥部深入研策,我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计划于5月29日实施发射。天问二号作为我国首个专门面向小行星探测的航天器,其“问天”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天问二号计划通过单次发射完成多项探测任务,包括伴飞小行星2016HO3、取样并返回地球,以及伴飞探测主带彗星311P。为什么选择这两个目标进行探测?它们有何独特之处?完成这些任务对于天问二号来说又面临哪些挑战?
目前,天问二号的发射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已经准备就绪,星箭状态良好。技术区总装、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也按计划完成。发射场完成了发射前系统间合练,各测控场站实施了联调联控。
天问二号总的任务周期约为10年,其中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将用于完成小行星2016HO3的伴飞、取样并返回地球。之后,将继续执行对主带彗星311P的伴飞探测。那么,这两个星体为何被选为探测目标呢?
小行星2016HO3位于距离地球数百万至数千万公里的深空中,它并非地球卫星,也不是典型的近地小行星,而是一颗与地球同步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这类小行星保留了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对于研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而主带彗星311P则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内,被公认为打破了传统彗星理论认知的小。它既有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又有小行星的轨道特征,对其进行探测有助于了解小的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机制。
完成这些任务对于天问二号来说并非易事。导航至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2016HO3难度极大;在小行星上取样并返回地球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技术挑战;返回过程中需要克服高速再入地球的力热冲击,保证样品安全返回;利用地球的引力弹弓效应进行复杂的轨道转移机动也是一大考验。
天问二号的成功发射将开启我国行星探测工程的新阶段。在此之前,我国已成功发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并在火星表面实现了软着陆。天问二号作为我国行星探测工程的第二个重要阶段,不仅标志着我国行星探测技术的持续进步,也为未来的火星采样返回、木星和天王星探测等更远大的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面对未知深空的挑战和考验,天问二号承载着全的期望勇往直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天问二号定将圆满完成任务,为我国行星探测工程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