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想字成语大全四个字(详细资料介绍)

挟山超海:寓意超越极限的挑战,诠释绝对不可行之事
解释:挟,意为夹持、带着;超,意为跨越。泰山跨越北海,这是一种超越极限的挑战,通常用来比喻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或目标。
出处: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孟子梁惠王上》。书中记载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用挟山超海来比喻某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示例:在故事中,有人期望凭借超凡的能力,完成超越常理的任务,展现出挟山超海般的决心和勇气。这种期望往往是过高的,就像清代的梁启超在《少年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这种用法常常是作为谓语或定语,带有贬义色彩。
繁体写法为“挾山超海”,进一步强调了夹持与超越的意象。
近义词:天方夜谭,意指难以想象或无法实现的事情。
英语表达为"an obvious impossibility",直译为“明显的不可能”。
词语详解:
挟山超海[ xi shn cho hi ]:泰山跨越北海,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比喻。语本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书中记载了这个成语的出处和意义。
引证解释: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带有强烈的夸张和比喻意味。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诗人可能会用挟山超海来形容极其困难或无法完成的任务。
典故来源: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用挟山超海来比喻者以能力不足为借口推脱仁政的行为,强调区分“不能”与“不为”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也反映了儒家“知天命”的思想,承认人力的极限,但强调人应尽本分。
现代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挟山超海通常用来比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脱离实际的妄想。例如,“想靠欺诈长久盈利,无异于挟山超海。”但在某些语境下,也会用于赞美超越常理的力量,需结合具体情况来理解。
与其他成语的对比:与挟山超海类似的成语还有缘木求鱼、画饼充饥等,但它们所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缘木求鱼强调方法错误、徒劳无功;画饼充饥则侧重于用空想安慰自己。而挟山超海则更侧重于强调客观上的不可行性。
文化影响:挟山超海这一成语在文学、哲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它常被用来形容极其困难的任务或挑战;在哲学领域,它则成为儒家“理性实践”思想的经典案例。至今,这个成语仍被广泛引用,警示人们要分清“能力边界”与“责任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