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梅子黄时是农历几月(详细资料介绍)

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深情地写道:“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这是白居易晚年于洛阳半隐居时,与刘禹锡等人宴饮时回忆他在苏州任官的日子。正值夏至,洛阳正是麦收之际,而江南则恰逢梅雨绵绵。
梅雨,是自然界中一种独特的现象,源于冷暖气流的交锋,其特点便是闷热且多雨。每年初夏至盛夏,这段梅雨季节总会如期而至,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亚的日本列岛和半岛等地。对于古代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地区相似的气候、地理环境和物产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所谓“山川异域,同天”,共同的气候特点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
梅雨之名,源于梅树。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不乏可供观赏和食用的植物。如梅树一般,既有美丽的花朵又有可食用果实的植物却并不多见。与梅树相似的,大多是蔷薇科的“亲戚”,例如桃、李、杏、梨等。其中,梅与杏的关系最为接近,它们的果实也极为相似。
成熟的梅子滚圆饱满,果色澄黄。在上海世纪公园里有一片梅林,我曾在一年的梅雨季节漫步其中,枝头和地上满是黄梅,令人赏心悦目。梅果味道极酸,通常会被用来腌制果脯或调制饮料。在日式饮食中,一颗梅干甚至能与一碗米饭相得益彰。这种饮食习惯或许是从传入的。
梅雨季节以其闷热潮湿而闻名,让感不适。古人描写梅雨的诗句却多是清新脱俗。南宋赵师秀的《约客》便是其中一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典型的黄梅天确实如此,阴雨连绵,衣服容易发霉,食物也容易变馊。而不下雨的时候,也很难见到晴朗的天空,太阳在散漫的水汽中若隐若现,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个大闷锅里。“青草池塘处处蛙”,屋后的小池塘里,曾经的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青草疯狂生长,青蛙齐鸣。
在下雨的天气里,诗人邀请朋友来家里下棋,但朋友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未能赴约。夜已过半,蛙声依旧。虽然朋友未能赴约,但诗人并未过于嗔怪,顺其自然。
南宋诗人曾幾的《三衢道中》则是记述了另一个梅雨天的情景,成功邀约了朋友游玩: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三衢即今天的浙江衢州,这里山景秀美。在梅雨季节里,虽然阴雨绵绵,但也会有晴朗的日子。于是诗人便邀请朋友一起泛舟小溪、爬山游玩。
在他们的旅途中,他们穿越了一座野山坡,树木的枝叶繁密挡住了烈日。沿途可见毛樱桃的果实通红如珊瑚珠,黄鹂鸟在枝头歌唱,小蜗牛在树干上慢慢爬行。而在各种动植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簇簇金的梅子。在闷热中孕育着无限的生机,这便是诗人眼中的梅雨季。
当梅子熟透落地时,梅雨季也即将结束,迎来的是多晴少雨的盛夏时节。南宋诗人范成大将这种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的六言诗《喜晴》中写到: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列举的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人。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与描摹非常精细,这或许与南宋的核心地带正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关吧正是每年都能见到梅子的成熟和梅雨季节的到来才激发了他们对这个季节如此细致的观察和描写这也构成了一种必然的关联吧(大诗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