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蟋蟀靠什么部位发出鸣(详细资料介绍)

秋虫激荡月光之歌
世间的美好在于平凡中的欢乐瞬间
■由王弘力老先生所绘的《古代风俗百图》展现
在江浙一带,斗蟋蟀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源远流长。尤其是上海方言中称之为斗赚绩,生动而直接地描绘出这一习俗的乐趣。到了白露时节,蟋蟀生长得更加壮硕结实,雄性虫只一旦相遇便会展开激烈的打斗,而市井百姓便乐此不疲地进行斗蟋蟀的游戏。清代的《清嘉录》就有记载:在白露前后,人们驯养蟋蟀进行式的打斗,称之为秋兴。自白露至寒露这段时间,是斗蟋蟀的最佳季节,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唐代。
斗蟋蟀的规则简单而富有乐趣,将两只雄虫放入同一只泥盆中,主人会用蒸熟的日菣草或马尾鬃来逗引它们。这时好斗的蟋蟀会发出嘹亮的鸣,互不示弱,接着便展开激战,直至一方败下阵来。在民间市井中,斗蟋蟀不仅是一种闲雅的秋兴活动,更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随着白露时节的到来,秋意渐浓,秋虫的鸣也随之响起,其中蟋蟀的最为响亮。甲骨文中的“秋”字形象就是一只蟋蟀,因此有“以虫鸣秋”的说法。古诗《诗经》中也有记载:“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如今的人们在谈论斗蟋蟀时,不禁感叹失去往昔那份清雅的欢乐。这一习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