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的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带你一探究竟


苏轼笔下的“闲人”,最著名的出处便是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所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末的“闲人”,是理解全文意境的关键。

这里的“闲人”并非指无所事事的普通人,而是带有特定含义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上失意,生活上虽然相对自由,但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他自谓“闲人”,首先是因为他拥有“闲”的时间——被贬后,官职被罢,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卷入政治漩涡,有了夜晚赏月的闲暇。其次,这种“闲”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他能在清冷的月夜中找到乐趣,与友人一同漫步,欣赏“积水空明”的意境,这需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态。然而,这层“闲”的表象下,隐藏着更深层的苦涩。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闲适,而是“被闲置”的人,是被社会和政治所边缘化的人物。因此,“闲人”一词,既是苏轼自我排遣、寻找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也暗含着他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感慨,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表达。他能在这种“闲”中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乐趣,但也只有同样被贬、同样懂得他心境的张怀民,才能理解他为何自称为“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