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是分不清是非对错让人头疼不已


他总是分不清是非对错让人头疼不已  

招呼读者并介绍文章背景

我有个朋友,真的让我特别无奈。每次跟他讨论事情,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他总能说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观点。比如上次我们讨论一个社会新闻,我分析的是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和后果,他却一直强调"谁让TA那么不小心",完全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再比如,他买东西总是不看质量,只看价格,结果买回来一堆烂摊子,却还理直气壮地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逻辑,我真是服了。更让我头疼的是,他明明被别人骗了,还反过来指责对方"太直接",说自己"太实在"。这种时候,我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默默在心里叹气。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是非观念特别模糊,要么是认知能力有限,要么就是习惯性逃避责任。他们可能会说"我这不是故意要搞错",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周围人的生活。今天,我就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看看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

1. 是非不分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要说这个朋友是非不分的表现,那真是数不胜数。最常见的就是他那种典型的"自我中心"。每次做决定,他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记得有一次,我们约好周末去爬山,他临时有事要改时间,但完全没提前通知我,结果我因为工作安排已经把时间腾出来了,只能让他白跑一趟。他倒好,还怪我"不体谅他"。这种把个人需求于一切之上的行为,简直让人无语。

除了自我中心,他还特别容易"混淆是非"。有一次公司团建,有人提议去KTV唱歌,有人建议去桌游吧,他非要跟着最不喜欢的同事去他所谓的"新地方",结果大家都不开心,最后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他还总说"我这不是为了大家好",但明显没人领情。这种时候,我真的觉得,不是他故意要搞砸事情,而是他根本没搞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这种是非不分的行为,对周围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它会人际关系。就像我上面说的,他的行为让同事、朋友都感到不满,慢慢地,大家就不愿意跟他深交了。它会造成决策失误。在工作中,如果团队里有人总是坚持错误意见,还振振有词,那整个项目的推进都会受阻。最严重的是,它会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当越来越多的人是非不分,只顾自己,社会道德就会不断滑坡。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这种是非不分的行为,很多时候源于认知偏差。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的决策有"快思考"和"慢思考"两种模式。在快思考模式下,我们会依赖直觉和经验做判断,这容易导致偏见;而在慢思考模式下,我们会进行理性分析,做出更准确的判断。那些是非不分的人,往往过度依赖快思考,加上缺乏经验,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2. 探究是非不分背后的心理原因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分不清是非呢?其实,这背后的心理原因有很多。我观察我那个朋友,发现他主要存在三个问题:认知能力有限、责任逃避倾向和情绪化决策。

认知能力有限。他读书不多,见识也有限,很多社会规则、道德常识都没掌握好。比如他总说"别人不偷我,我就不偷别人",这种朴素的道德观虽然没错,但显然缺乏深度。他不能理解有些行为虽然不直接伤害到自己,但会伤害到别人或社会。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中心偏见",就是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而忽略他人。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这种偏见在儿童时期最为明显,但随着社会化进程会逐渐减弱,但如果一个人成年了还严重存在,那可能就是认知发展出现了问题。

责任逃避倾向。我朋友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推卸责任"。比如他开车违章被罚,总说"是那个红绿灯坏了";他工作失误,却说"是领导安排不合理"。这种把责任推给外界的做法,心理学上叫做"外部归因"。心理学家维纳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倾向于内部归因(自己能力强),对自己的失败则倾向于外部归因(环境不好)。这种归因方式虽然能暂时保护自尊,但长期来看会让人失去改进的机会,也无法真正理解是非对错。

第三,情绪化决策。我朋友特别容易被情绪左右。开心的时候说一套话,生气的时候又一套,完全没有逻辑性。比如他买东西,看到打折就不管质量如何,结果买回来一堆不能用;遇到一点挫折就抱怨,完全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情绪化决策",就是被情绪而不是理性主导行为。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人在情绪激动时,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会活动减弱,而杏仁核(负责情绪)会过度活跃,这就会导致判断失误。

3. 如何与是非不分的人有效沟通

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我朋友那种人,你越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指出他的问题,他越会反感。最好是私下找他谈,而且要等他心情平静的时候。比如我上次跟他谈KTV团建的事,我提前跟他喝了杯咖啡,等他放来后,才慢慢跟他讲我的想法。他虽然开始还有点抵触,但后来听得进去了。

要具体化、有证据地表达。不要说"你总是搞错",而要说"上次我们讨论那个项目,你说这样做可以省钱,但后来算账发现会增加10%的成本"。这样具体,他才能明白你到底在说什么。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听到具体、有证据的批评时,更容易接受。我在《非沟通》这本书里学到,表达批评时应该遵循四个步骤:观察事实、表达感受、说明需要、提出请求。比如我那次跟朋友沟通,我就说:"我注意到上次团建时你提议去那个新地方,结果大家都不太高兴。我感到有点失落,因为我希望团队能一起玩得开心。下次我们讨论活动时,能不能先考虑大家的意见再决定?"这样表达,他更容易接受。

第三,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我朋友那种人,特别需要肯定。每次当他做对了某件事,我会及时表扬他。比如有一次他主动帮助了同事,我就跟他说:"你上次帮小李解决问题,他特别感谢你,我觉得你人真好。"慢慢地,他开始愿意听我的建议了。心理学家德韦克的研究表明,当人们被鼓励发展能力(而不是被评价聪明与否)时,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也更愿意从错误中学习。

4. 自我反思:我们如何保持清醒的是非观

说到底,面对是非不分的人,我们首先要保持自己的清醒。我自己就曾经是非观模糊过,后来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才逐渐改变。我觉得保持清醒的是非观,需要注意三个要点。

第一,要不断学习。我以前是非不分,主要是因为见识太少。后来我开始读书、看新闻、参加讨论,慢慢地就明白了很多事情背后的逻辑。比如我读《原则》这本书时,学到了很多决策方法,现在遇到问题时,会先分析利弊,而不是凭感觉。心理学上叫做"认知重构",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加州大学的研究发现,通过持续学习,人们可以显著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

第二,要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我以前是非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明确的道德底线。后来我根据儒家、道家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比如我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诚实守信"是底线。当朋友问我该怎么做时,我就会用这些标准来判断。这样做的好处是,我的判断不会轻易改变,也不会被别人的情绪左右。

第三,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以前遇到问题时,总是直接接受别人的说法,现在我会先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我学到了苏格拉底提问法,就是不断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到问题的本质。比如朋友说"便宜没好货",我就问:"为什么便宜没好货?是因为成本低还是因为质量差?有没有例外?"这样一问,他就答不上来了。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显著提高人们的判断能力。

5. 非沟通: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既然是非不分的人很难改变,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远离他们?其实也不必。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沟通方式来改善关系。我最近学习了一种叫做"非沟通"的方法,效果特别好。

非沟通由马歇尔

  他总是分不清是非对错让人头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