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寓意美好象征高洁


亭亭玉立,寓意美好象征高洁  

招呼读者并介绍文章背景

说起"亭亭玉立",这个词组咱们人都不陌生,它最早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中的"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未晞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里的"婉如清扬"就隐约透露出这种美好形象。后经历代文人墨客的演绎,"亭亭玉立"逐渐形成了对女性身材、气质优雅的完美描述,更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代表着品格高尚、气质脱俗的美好形象。

在传统文化中,这种形象往往与梅花、兰花等君子之花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同样具有"凌霜而开"的品格。就像宋代诗人林逋写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清雅与人的高洁联系起来。这种审美观念深深影响了我们对女性美的认知,也塑造了东方女性独特的气质魅力。

今天,我就想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亭亭玉立"这个美好的象征,看看它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又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历史渊源:从《诗经》到现代审美的演变

"亭亭玉立"这个词组,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用来形容一位美丽女子的形象,但它的真正流行和意义深化,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辞源》记载,"亭亭"最早形容的是建筑或树木的高耸挺拔,如《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鱼鳞屋兮龙堂,罘罳兮翠壁石磊磊兮葛蔓蔓,桂树兮兰根青青兮未阳,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聊逍遥兮容与"这里的"鱼鳞屋"就是形容建筑高耸的样子。

而"玉立"则强调的是如玉般美好的姿态,将两者结合,最初是用来形容身材的女性形象。唐代诗人李白《清平调》中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里的"花想容"就暗含了女性如花般美好的形象。

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对女性品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亭亭玉立"不再仅仅形容外貌,更被赋予了精神层面的意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近思录》中提到:"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这句话后来被很多人批评,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品格的重视。

明清时期,随着小说戏曲的兴起,《红楼梦》《牡丹亭》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亭亭玉立",被用来形容那些既有美貌又有才德的女性,如林黛玉杜丽娘等。她们虽然命运多舛,但都保持着高洁的品格,成为后世女性的楷模。

进入现代,随着西方审美的影响,"亭亭玉立"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形容女性,也可以用来形容挺拔的树木、优雅的建筑等。但最核心的意义仍然是指那种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修养的高洁形象。

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寄小读者》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这段话虽然不是直接使用"亭亭玉立",但表达的正是这种外在美好与内在奋斗的统一,正是"亭亭玉立"精神的现代诠释。

二、文化内涵:高洁品格的象征意义

"亭亭玉立"除了形容外在形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美好的精神追求。这种象征意义,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从哲学层面来看,"亭亭玉立"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而"亭亭玉立"正是这种中庸之美的体现——既不过分外放,也不过分内敛;既有外在的美,又有内在的修养。就像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汴京风貌,既有繁华的市井生活,又有宁静的园林景色,体现了儒释道文化的和谐统一。

在道家思想中,"亭亭玉立"则象征着顺应自然、清雅脱俗的境界。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亭亭玉立"的形象,正是这种"上善"之水的体现——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看似平凡,实则不凡。就像王维笔下的山水画,看似简单,实则蕴深刻的哲学思考。

佛教文化中,"亭亭玉立"则象征着清净无染、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禅宗强调"见性",而"亭亭玉立"的形象,正是这种精神境界的具象化表现。就像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鸟,看似孤傲,实则蕴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现代学者对"亭亭玉立"的文化内涵也有深入研究。著名文化学者钱穆《国史大纲》中写道:"传统文化中的美,不是纯粹的外在美,而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而"亭亭玉立"正是这种统一美学的最佳诠释。

汉学家费正清《与》中也提到:"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美,不是西方那种诱惑,而是那种清雅脱俗、如兰似玉的美"。这正好印证了"亭亭玉立"的文化内涵。

实际案例方面,我们可以看古代四大的描述: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蝉"闭月",杨玉环"羞花",虽然她们各有特点,但都体现了"亭亭玉立"的审美标准——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气质,更有着高尚的品格。

现代也有许多女性体现了"亭亭玉立"的精神。比如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她虽然貌不惊人,但凭借自己的科研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她的形象,正是"亭亭玉立"精神的现代诠释——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科学家的严谨,更有高尚的品格。

三、社会影响:对现代审美观念的塑造

"亭亭玉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塑造了我们对女性美的认知,也影响了现代设计、艺术等多个领域。

在时尚界,"亭亭玉立"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服装设计。著名设计师张帅就曾说过:"女性的美,不是西方那种诱惑,而是那种清雅脱俗、如兰似玉的美"。他的设计理念,正是"亭亭玉立"精神的体现。他的作品多次在国际时装周上亮相,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在艺术领域,"亭亭玉立"的形象也是艺术家们钟爱的题材。著名画家徐悲鸿就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既有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又有绘画的写意精神,体现了"亭亭玉立"的审美标准。他曾说:"我画马,不是单纯画马,而是要通过马的形象,表达人的精神"。这句话正好印证了"亭亭玉立"的文化内涵。

现代电影、电视剧中也经常出现"亭亭玉立"的形象。比如著名演员周迅,她主演的《苏州河》《如果爱》等电影,都塑造了许多"亭亭玉立"的女性形象。她的表演,既有东方女性的柔美,又有西方演员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在心理学领域,"亭亭玉立"的形象也被认为是健康心理的体现。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爱的艺术》中写道:"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而"亭亭玉立"的女性,往往具备这些品质,她们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内心。

实际案例方面,我们可以看著名主持人,她既有东方女性的温婉,又有西方人的自信,更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格。她的形象,正是"亭亭玉立"精神的现代诠释。她主持的《访谈录》,采访了许多世界著名人物,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亭亭玉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塑造了我们对女性美的认知,也影响了现代设计、艺术等多个领域,更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关于美与德的统一。

四、当代价值:传统美德的现代诠释

在现代社会,"亭亭玉立"的文化内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更是对现代人格的塑造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

  亭亭玉立,寓意美好象征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