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点笨拙但精神可嘉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有点笨拙但精神可嘉值得我们学习  

招呼读者朋友并介绍文章背景

说到这个话题,我真是忍不住要跟大家分享几个真实的故事。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有个同事小王,他做设计特别有天赋,但动手能力就差了点。每次需要做实物模型,他都能搞得一塌糊涂,不是尺寸搞错就是材料用错,搞得我们这些助手哭笑不得。但奇怪的是,每次他搞砸了,从来不会抱怨或放弃,而是会熬夜加班,一次次重新来过,直到做出满意的作品。他的这种"笨拙"其实是一种执着,一种对完美的极致追求。后来他开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虽然起步艰难,但凭借着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硬是把事业做起来了。这就是我要说的"笨拙但精神可嘉值得我们学习"的真谛——外在的笨拙掩盖不了内在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笨拙的表象与精神的内核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学来的。班杜拉特别强调"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那些看似笨拙的人,往往因为缺乏成功经验而自我效能感较低,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信心。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我有个朋友老张,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但毕业后发现就业竞争太激烈,就决定转行做程序员。可他年纪不小了,基础又比较薄弱,学编程那叫一个吃力。每次调试代码,他都能搞上大半天,别人十分钟解决的问题,他可能要花一个小时。我们这些朋友都劝他放弃,但他偏不。他说:"虽然我学得慢,但只要我不放弃,总有一天能学会。"结果呢?经过三年苦学,他不仅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还业余时间开发了自己的小程序,现在小有名气了。老张的故事告诉我们,笨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尝试的精神。

二、笨拙者的坚持与成长

说到坚持,我就想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在某个领域显得笨拙的人,往往比那些天赋异禀的人更能取得长远成就。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但想想看,天赋高的人可能容易满足,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而笨拙的人因为起步就慢,反而更有动力去坚持。就像马拉松比赛,那些一开始跑得快的人,到了最后往往因为骄傲自满而落后,而那些一直保持匀速甚至稍慢的人,却因为坚持到底而取得好成绩。

我大学时有个同学小李,他学摄影特别有天赋,构图、用光都很有感觉。但奇怪的是,他的相机操作却特别慢。每次拍照前都要调整半天,别人三下五除二搞定,他得花上五分钟。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他"摄影仪式感太强",但后来我们发现,正是因为他的慢,他才能更仔细地观察环境,捕捉到别人忽略的细节。他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张都堪称精品。毕业后,他开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专门拍人像,因为作品质量高,反而比那些出片量大的同行更受欢迎。

这种"笨拙"其实是一种优势,它让人更专注、更细致、更愿意深入思考。心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就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虽然老套,但道理是真的。那些看似笨拙的人,往往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才取得一点成绩。这种努力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三、笨拙精神在团队中的价值

再来说说团队中的笨拙者。你可能觉得,团队里有个笨拙的成员会拖后腿,但实际上,这样的成员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他们因为能力不足,往往更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容易接受指导,这使得团队更容易达成共识。他们因为不太会耍小聪明,反而更专注于工作本身,不容易搞办公室政治。他们的坚持精神往往能感染团队其他成员,提升整个团队的韧性。

我之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团队里有个叫小王的设计师,他设计能力其实不错,但沟通能力特别差。每次讨论方案,他总是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或者说了半天别人也听不懂。一开始我们都觉得他是个问题员工,但后来发现,因为他不善于表达,反而让我们更专注于方案本身,而不是个人争论。而且他做事特别认真,别人交代的事情他一定能按时完成,即使要加班加点。有一次项目紧急,其他人都想放弃,只有他坚持留下来加班,最终帮我们保住了客户。后来公司领导专门表扬了他,说虽然他有些"笨拙",但他的精神是团队宝贵的财富。

这种例子其实很多。在篮球比赛中,那些看起来动作笨拙的防守球员,往往因为拼劲十足而成为关键人物;在足球比赛中,那些不太会花哨过人的球员,因为跑位扎实、防守到位,反而成为球队的中流砥柱。这说明,在团队中,能力固然重要,但精神品质往往更重要。

四、笨拙者的成长路径

那么,对于那些确实能力不足但精神可嘉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成长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是看似笨拙的人,也可能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比如有的人动手能力差,但逻辑思维特别强;有的人表达能力弱,但写作能力特别棒。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据此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要提供具体指导。对于能力不足的人,光有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实际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通过培训、指导、示范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技能。但要注意,指导要具体、要耐心,不能急躁。

要创造成长机会。只有给笨拙者提供实践的机会,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难度适中、容错率高的任务给他们,让他们在成功体验中建立自信。

要营造支持环境。团队要形成一个鼓励尝试、容忍失败的氛围,让笨拙者敢于犯错、敢于尝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成长。

我认识一个叫小张的年轻人,他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毕业后想做互联网产品经理,但发现这方面能力很欠缺。我们几个朋友就帮他制定了一个成长计划:先学一些产品基础知识,然后跟着我们一起做项目,在实践中学习。刚开始他做产品原型特别慢,经常搞错需求,但我们没有责怪他,而是耐心指导他。慢慢地,他的能力提高了,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团队里很得力的产品经理。小张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笨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成长的机会和支持。

五、笨拙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笨拙但精神可嘉的现象,其实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体现。我这里举几个例子:

在科研领域,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他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失败了上千次,但每次失败后他都不放弃,最终成功发明了实用的白炽灯。如果爱迪生是个追求完美的人,遇到几次失败就放弃,那我们可能至今还在使用油灯呢。

在艺术领域,法国画家保罗塞尚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但他早期作品并不被认可,而且他的画风也显得很"笨拙",不符合当时主流审美。但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最终开创了全新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后来的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

在商业领域,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在创办公司初期也遭遇了很多挫折。他的亚马逊书店早期经营状况不佳,甚至濒临破产。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愿景,不断调整策略,最终把亚马逊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贝索斯的坚持精神,其实也是一种"笨拙但精神可嘉"的体现——虽然一开始不成功,但最终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些例子都说明,笨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坚持的精神。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我们有梦想、有毅力,即使起步比较晚、能力比较弱,最终也能取得成功。

六、如何培养自己的笨拙精神

  虽然有点笨拙但精神可嘉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