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把戏新演,还是老招数重出江湖?

招商引资的“老把戏”新演:新时代下的区域发展新策略
背景介绍
招商引资,这个概念其实一点也不新。从开放之初,各地就开始琢磨怎么吸引企业落户,发展经济。那时候,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土地换项目"、"税收优惠换投资",也就是所谓的"老把戏"。这些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经济的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已经越来越难奏效。土地越来越贵,税收优惠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投资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他们不再只看土地和税收,而是更加看重创新环境、人才、营商环境等软实力。
"老把戏新演"这个说法就应运而生了。它不是说要放弃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而是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些老方法进行创新和升级。就像老戏骨演戏,虽然剧本还是那个剧本,但演员的演绎方式却可以不断更新,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第一章 招商引资理念的转变
要说"老把戏新演",首先得从理念转变说起。过去,招商引资被很多地方当作"甩手掌柜"的工作——只要把企业请来,剩下的都是企业的事。但现在的理念已经完全不同了。招商引资不再是简单的"招来",而是要"育好"、"留好"。
这种转变,其实也是全球区域发展的普遍趋势。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的一份报告,在吸引高质量投资方面,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比单纯的税收优惠更重要。报告指出,那些在简化行政程序、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表现更优的,往往能吸引到更多高质量的外国直接投资。
现在的招商引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给",而是要打造一个"宜业宜居宜创新"的综合环境。这就像种树,不能只管种下,还要管浇水、施肥、除虫,让树能健康生长。
第二章 传统的创新升级
说到,就不得不提那些"老把戏"。土地优惠、税收减免、人才补贴,这些都是传统的招商引资。那么,这些老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创新升级呢?
拿土地来说吧。过去,地方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低价甚至免费提供土地"。但现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这种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很多地方开始探索"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新型土地供应方式。比如深圳,就推出了"工业上楼"的模式,把原来的工业用地改造成现代化的工业厂房,既节约了土地,又提升了产业集聚度。
税收也是一样。过去,各地为了吸引企业,不惜恶性竞争,提供过低的税收优惠。现在,明确要求规范税收优惠,防止地方"挖墙脚"。很多地方开始转向"服务竞争",比如提供更高效的政务服务、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优质的人才等。
第三章 营商环境的系统优化
如果说土地和税收是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那么营商环境就是"软环境"。过去,很多地方只注重"硬环境"建设,对"软环境"重视不够。现在,随着企业需求的升级,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说到营商环境,不得不提"放管服"。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举措。"放"就是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管"就是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服"就是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效率。这些,直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准入便利度、经营自主和合法权益保护水平。
我认识一位在长三角地区做企业咨询的朋友,他跟我说,现在企业在选择投资地时,最看重的就是营商环境。他给客户做推荐时,会详细比较各地的市场准入便利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合同执行效率等指标。他说,很多企业宁愿放弃一些税收优惠,也要选择营商环境更好的地方。
为了提升营商环境,各地都在下功夫。比如浙江,他们提出了"最多跑一次",要求除特殊事项外,所有政务服务事项都要实现"最多跑一次"。上海,则推出了"一网通办"平台,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大部分政务事项。这些,虽然都是细节上的改进,但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和企业投资体验。
第四章 产业链招商的精准策略
传统的招商引资,很多地方喜欢"撒网式"招商,哪里有企业就去哪里,不管适不适合当地产业。这种方式,效率不高,效果也不理想。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转向"产业链招商",也就是围绕主导产业,引进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链招商,不是简单的"招企业",而是要"招产业"。这就要求地方对本地产业有深入的了解,知道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在哪里,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企业。比如,如果一个地方想做新能源汽车产业,就要分析整个产业链,看看哪些环节需要加强,是整车制造、电池生产,还是充电设施建设。
我最近看到一份关于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报告,他们就是通过产业链招商,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他们先是梳理了本地制造业的产业链图谱,找到了几个关键环节需要突破。然后,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工业机器人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结果呢?不仅引进了新企业,还带动了本地原有企业的技术升级,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都提升了。
产业链招商,关键是要"精准"。怎么才能精准呢?一是要深入分析本地产业基础,二是要了解国内外产业链的最新发展趋势,三是要有专业的招商团队。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产业链招商就可能变成"拍脑袋决策",效果自然不佳。
第五章 数字化招商的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人海战术"、"跑马圈地式招商"正在被"数字化招商"所取代。数字化招商,不是要把所有工作都搬到网上,而是要利用新技术提升招商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数字化招商,首先体现在信息共享上。过去,招商信息往往分散在各个部门,企业很难获取全面的信息。现在,很多地方都建立了统一的招商信息平台,企业可以通过一个平台了解各地的投资、产业信息、项目机会等。比如,江苏就推出了"江苏投资云"平台,企业可以在上面"一站式"了解全省的投资环境和项目信息。
数字化招商,还体现在精准匹配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投资需求,然后推送合适的项目。比如,浙"浙商回归"平台,就利用大数据分析,向浙江籍企业家精准推送家乡的投资机会。这种"一对一"的精准服务,大大提高了招商成功率。
数字化招商,也体现在招商方式上。过去,招商主要靠派人外出跑,现在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线上推介会等方式进行。特别是在之后,数字化招商的作用更加凸显。我最近参加了一个线上招商推介会,感觉非常方便。企业可以在家里就能了解各地的投资环境,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与招商人员实时交流。这种招商方式,不仅效率高,成本还低。
第六章 社会治理与招商引资的良性互动
很多人觉得,招商引资就是经济部门的事,与社会治理关系不大。但实际上,社会治理与招商引资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地方的社会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反过来,招商引资的成效,也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水平。
我认识一位在西部某城市工作的同志,他跟我说,他们当地在招商引资时,特别注重社会治理的配套。比如,他们承诺引进一家企业,就要同步完善周边的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他说,很多企业之所以选择落户他们那里,不仅仅是因为优惠,更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当地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
社会治理与招商引资的良性互动,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安全稳定的环境。企业投资最怕的就是社会不稳定,所以维护社会治安、化解社会矛盾是企业投资的重要前提。二是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企业投资需要法律保障,如果法治环境不好,企业就会担心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三是高效的社会服务。企业投资后,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比如人才、子女教育、服务等。如果这些服务跟不上,企业就会产生后顾之忧。
地方在招商引资时,不能只盯着经济指标,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