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电子版打印出来看,感受古人情怀真不赖
岳阳楼记的电子版:感受古人情怀真不赖
嘿,各位朋友,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本我最近重新翻阅的经典——《岳阳楼记》。这可不是什么新鲜出炉的网络大作,而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在公元1082年写下的千古名篇。说实话,我之前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还停留在课本里的背诵阶段,但这次用电子版打印出来,慢慢品读,那种穿越时空感受到的古人情怀,真的让我觉得不赖,甚至可以说震撼。
《岳阳楼记》这篇散文,写的是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但范仲淹笔下的景色可不是简单的山水描绘,他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人生理想。这篇文章最早是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的,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范仲淹虽然当时身在邓州,但并没有直接描写岳阳楼,而是通过想象和回忆,结合滕子京的描述,写出了这篇传世名篇。
这次重新阅读,我发现电子版的排版特别方便,我可以随时放大字体,圈点批注,这种阅读体验比纸质版还要好。特别是那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我打印出来,站在阳台上对照着风景想象,感觉就像真的到了洞庭湖边一样。古人就是厉害,他们观察自然、感悟人生的能力,真的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学习。
一、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其实挺有意思的。北宋庆历四年,也就是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这在古代可是常有的事,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太平,政治斗争激烈,很多官员因为各种原因被贬。滕子京虽然被贬,但并没有消沉,反而重修了岳阳楼,并邀请好友范仲淹作记。
范仲淹当时在邓州做知州,接到滕子京的邀请后,并没有直接去岳阳楼,而是通过想象和回忆,结合滕子京寄来的《洞庭晚秋图》以及他的描述,写出了这篇传世名篇。这种"凭图作文"的方式,在当时可是相当高明的创作手法。
从历史意义来看,《岳阳楼记》不仅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社会意义的文章。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思想,这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北宋时期可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现代学者对《岳阳楼记》的研究也很多。比如著名文学史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提到,范仲淹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对当时北宋现实的回应。当时北宋虽然经济繁荣,但边境不宁,范仲淹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关切。
我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岳阳楼的位置。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是古代文人墨客经常题咏的地方。比如李白就有"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诗句。范仲淹在文中提到,岳阳楼有三重飞檐,属于当时比较高级的建筑,这也反映了北宋时期建筑的发达。
二、范仲淹的生平与思想
要真正理解《岳阳楼记》,就必须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平定西夏的赫赫战功,也有推行新政的精神。
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对他创作《岳阳楼记》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但刻苦读书,甚至有"划粥断齑"的佳话。21岁中进士后,他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仕途生涯。在仕途上,他三起三落,但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在庆历年间推行了"庆历新政",虽然只持续了不到一年就被废止,但其中的很多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他提出的"厚农桑,减徭役,减赋税"等主张,正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体现。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然写的是山水景色,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大事的关心。比如他提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不仅仅是在描写景色,实际上也是在比喻时局的变化无常。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正是范仲淹高超文学技巧的体现。
现代学者对范仲淹的研究也非常丰富。比如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在《宋史研究论集》中就详细分析了范仲淹的思想和历史贡献。邓广铭认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在北宋时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我个人特别欣赏范仲淹的为人处世之道。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外界环境所左右。
三、文章的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岳阳楼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二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三是语言精练,富有哲理。
在写景方面,范仲淹展现了高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虽然没去过岳阳楼,但通过滕子京的描述和自己对洞庭湖的了解,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比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种大气磅礴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在抒情方面,范仲淹将个人情感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描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后,并没有停留在景物描写上,而是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文章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结构来看,《岳阳楼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景色;第二部分是描写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洞庭湖景色;第三部分是抒发作者的抱负和人生理想。这种结构安排既清晰又合理,体现了范仲淹高超的写作技巧。
在语言方面,《岳阳楼记》的语言精练而富有哲理。范仲淹善于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富有哲理。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就成为了千古名句,被无数人引用。
现代文学评论家对《岳阳楼记》的评价也很高。比如著名文学评论家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就提到,范仲淹的这种写法实际上是对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继承和发展。钱钟书认为,范仲淹通过这种写法,将山水描写与抒情完美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风格。
我个人特别欣赏《岳阳楼记》中那种"大我"情怀。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小世界,而范仲淹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
《岳阳楼记》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不仅是一篇文学名篇,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从历史上来看,这篇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岳阳楼记》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争相模仿的对象。无数文人都在岳阳楼留下了自己的题咏,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也成为了后世文人追求的理想。比如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就曾写过《岳阳楼记》,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
《岳阳楼记》中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范仲淹的这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重要精神财富。比如明朝末年的东林人,就深受范仲淹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口号,积极投身社会。
《岳阳楼记》中的语言也成为了汉语中的经典。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一句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我平时写文章时,也经常引用这句话,因为它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从现代来看,《岳阳楼记》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发扬范仲淹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