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如油膏的意思是什么
青海料在和田玉市场中以其特有的“特质”引人注目。从地域背景观察,昆仑玉与其说是一种远离感,更应视作在地理位置上与和田息息相关的材质。但谈及其知名度及市场接受度,相较俄料略显不足,使人不禁叹息。
一、玉秘:透白与灰色的交织
青海料的玉色繁多,尤其以白玉最为常见。其特点在于多数青海料都呈现出一种清澈的水白色调,其透光性超越了其他白玉种类。
普遍存在的返灰现象使得佩戴后的白玉发灰发脏,从而影响其原有的白度。这主要是由于方解石成分的缘故,尽管它同样是天然的透闪石玉,但方解石含量相对较多,进而影响了玉色的呈现。
二、细腻度的考究:质地粗疏
对于青海料而言,其细度一直是个难点。有经验的收藏家一眼便能看出其粗犷的质地。
青海料的细度普遍不高,其结构在可见下显得较为粗糙。有时甚至能明显观察到颗粒间隙和白棉石纹。
若以其他材质作比,若新疆料的内部形态如米糊般细腻,俄料如的大米粥,那么青海料则更接近于稀薄的米汤。
三、结构之谜:水线明显
和田玉的矿物结构以毛毡状为主,但青海料的结构却与之一致性不强。
青海料的毛毡结构更像是一件脱线的毛衣,松散且空隙明显。这使其在透闪石矿物的细密度上显得不足,玉质也因此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
青海料的水线问题也较为突出,让人不禁对其质量产生疑虑。
四、油性的缺憾:偏干与涩感
青海料的油性与俄料颇为相近,盘玩后的干涩感使得其不适合作为常用玩物。
即使是正常打磨后的青海料也往往难以展现油性,甚至在某些方面逊色于阿富汗玉。
如果抛光过度,甚至会出现“贼光”,影响其整体的视觉效果。
五、糯性的缺失
与俄料白玉的糯性过盛不同,青海料白玉几乎缺乏糯性。
新坑的白玉常常给人一种清澈透亮的感觉,却几乎没有任何的糯感和润度。
尽管有些人可能认为玉石的透明度越高越好,但和田玉的美感并非仅在于透明度。
最理想的和田玉应是一种细腻的油膏料质地,类似于羊尾油那般稠密温润。在青海料中,仅有野牛沟的白玉稍微有些糯性,但可惜的是其数量并不多。
六、老熟度的困境:料性表现不足
山料的老熟度实际上更多地体现在其料性上。对于青海料而言,其料性表现略显平淡。
返灰问题始终困扰着它,无论怎样保养都难以避免其逐渐变灰的命运。
加工时还面临着硬度高而韧性不足的问题,经常出现崩料的情况。
老坑料虽然稍好一些,但新料要想达到镂空掏膛的程度仍是非常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