寀怎么读


寀怎么读

寀怎么读

“采”字的起源与演变

“采”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为会意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字形描绘了一只手和一棵树木,从爪从木。

寀怎么读

寀怎么读

另一类字形也从爪从木,但又特别刻画了树木上的果实或树叶,球形的果实和卵形的树叶描绘得生动,便于理解字形含义。

寀怎么读

“采”字的金文字形和甲骨文基本相同。从爪从木,有的字形还刻画了果实或树叶的形状。

寀怎么读

秦统一文字后,“采”字的小篆规范统一,删减了带树叶的字形,规范为都从爪从木。

寀怎么读

寀怎么读

“采”字的隶书字形多样,并发生了讹变。上面的爪变成了“爫”,读作zhǎo,也叫采字头。后来还在“采”字左边加了一个手“扌”表示用手的动作,这是多余的。

寀怎么读

“采”的楷书继承隶书,字形多样,并发生讹变。新中国成立后,都统一为“采”(爫+木)。

寀怎么读

“采”字的含义

通过“采”字的起源,我们可以了解到“采”为用手采摘树叶(或果实)的形象,其本义为摘取,《说文》:“采,捋取也。”

相传神农时代人们将树叶鲜叶含嚼入药。周朝时将树叶作为食物。古时,树叶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采摘树叶是每天都要做的动作,关乎生计。

这点在《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采”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如:“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祰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于以采蘩,于沼于沚。”,“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爰采唐矣,沫之乡矣。”,“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等。这里的“采”都是本意。

后来,树叶不仅是食物,还分化出了茶叶,“采”的发展史就是中国茶叶史。秦朝开始将树叶饮用作为茶汤,羹饮。汉代开始制作茶饼,茶叶开始商业化运作。唐代饮茶文化盛行,陆羽著《茶经》将茶文化拔高至学术领域。

“采”通常读作cǎi,还有另一个读音cài,指采邑,即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汉书・刑法志》:“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寀”或“埰”,以区别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