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知用在什么场合 悉知用法
在夜色的掩映下,黑夜仿佛为世界披上了一层细腻的黑纱。星辰闪烁,光芒零星,室内则被红烛点亮,光辉灿烂。正如《法华经》中所言:“日照昼,月照夕,烛照日月所不及。”这句话道出了从古至今,人们在夜晚依赖蜡烛的必然。自古以来,明亮的蜡烛便是夜晚的忠实伴侣,用光明逐散黑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遥远的古代,北京猿人已然懂得使用天然火种驱散黑暗。山顶洞人早在一万七千年前便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艺,而四千九百年前的中国古代火神祝融,更是被尊奉为火祖。周朝时期的《周礼》中提到的“火师监燎”则展示了专门负责宫中照明的官员。古代的照明手段也很原始,比如点燃树枝,使用动物脂肪浸泡的植物材料,夜间行走时手持火把,随时清理灰烬。
在室外,点燃的火炬被称为“爟火”,如《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的用于祭祀的火炬;而室内则用“爝火”,庄子的《逍遥游》中提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这些古老的火光仪式展示了古人对光明的追求。
前秦时代的“秉烛”一词早已存在。《古诗源》中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乘烛游?”的诗句。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感叹古人夜游时手持火把,实为照路之物。古人称月亮为“玄烛”,如曹丕在《与繁钦书》中描述“白日西逝,清风赴闱”,把月亮的光辉比作烛光。
有趣的是,《广东新语·草语》提到的“竹烛”,即客家人用竹子制作的蜡烛,展示了地方特有的照明方式。古时的“藜”,即红心灰藋,也被用作燃料,因为它的光亮足以支撑整夜读书。
蜡烛的真正发明人和起源仍无定论。《开元天宝遗事》中提到的“妖烛”可能指的就是早期蜡烛的变种。根据梁朝庾信的记载,蜡烛大约始于四世纪,而汉代已有“蜡染”的存在。由此可见,蜡烛的历史至少有一千七百年。
白蜡虫是一种小型介壳虫,雄虫专门分泌蜡,雌虫则负责繁殖。它们以白蜡树的汁液为食,分泌出的蜡质凝聚成晶莹的蜡花,经过加工成为白蜡。白蜡用途广泛,除了用于照明,还在工业、化妆品等领域中有重要作用。
黄蜡,即蜜蜡,是蜜蜂分泌的蜡质,因其颜色而得名。现代蜡烛则多用石蜡、地蜡、聚乙烯蜡等,广泛用于生产各种产品。蜡制工艺品,如鲜桃、葡萄等,常以假乱真。
在法国巴黎的格雷万博物馆中,蜡人像的制作精湛,展示了蜡烛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蜡烛除了照明外,还用于装饰和烘托氛围。宋代蜡烛精美装饰,制有各种形状的蜡台。现代蜡烛则有多种用途,如生日蜡烛、装饰蜡等,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
虽然电灯已成为主要光源,但蜡烛依然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温馨的光芒被保留和珍惜。在一些高级餐厅和国宴上,蜡烛仍然被用作特殊的装饰,增添一份古朴与优雅。节日期间,蜡烛成为互赠的礼物,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