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和杨絮_柳絮和杨絮出现的时间
春天,是自然复苏的时节,草木滋长,万物复苏,仿佛一切都在迎接新的生机。而对于北方的居民而言,每年四月到五月,春意正浓之时,却常常伴随着一个让人头疼的小问题——飞扬的杨柳絮。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困扰。即使不是过敏,飞絮也会悄无声息地侵入鼻腔或飘到眼睛中,让人感到非常不适。
那么,这些纷飞的杨柳絮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何多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治理似乎收效甚微?今年是否有新的应对措施?蓝蓝天工作室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为您解答这些疑问。
随着春季的到来,街头的行人们不得不佩戴口罩,以抵御飞絮的侵扰。
为何飞絮年年不断?
飞絮,实际上是杨柳雌株的种子和其附属物。为了繁衍后代,杨柳树每年春天会释放出这些白色的绒毛,它们带着种子随着风飘散。
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北方的十几个省市区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北京市的杨柳树大多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那时城市绿化尚在初步阶段,树种选择有限。杨树和柳树由于适应北京的土壤和气候,且生长迅速、养护成本低,成为当时绿化的主要树种。随着这些杨柳树逐渐成熟,飞絮问题也随之出现。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五环内共有杨柳雌株28.4万株,其中大多数正处于飞絮的旺盛期,这也是春季飞絮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
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飞絮的出现时间也有所不同。例如,今年,北京市的东、西城区、丰台区和朝阳西部地区最早迎来了飞絮高峰,而海淀、大兴、通州和顺义等地随后紧随其后。相较而言,怀柔、密云和延庆等北部山区的飞絮出现时间较晚,且杨树的飞絮期通常比柳树提前约十天。
为了有效治理飞絮,必须从根本上入手,采取综合措施。
今年对付飞絮的新对策
飞絮问题每年都让人头疼,但要想真正解决,还需采用新措施。蓝蓝天工作室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最新的应对方案是因地制宜,为不同区域量身定制治理计划。
要掌握基本情况。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持续开展杨柳雌株资源的清查工作。目前,除了五环路以内,全市各区也对五环外的杨柳雌株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标记,形成了北京市杨柳树雌株资源数据库,为后续的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分区域、分步骤进行治理。医院、幼儿园、学校、城市公园及大型社区等人流密集区域,需要重点治理,因为飞絮对市民的影响较大。而农村和近郊区域人口密度小,飞絮的影响较小,治理工作可以相对缓慢。山区和远郊区人口稀少,杨柳树分布偏远,可以让杨柳雌株自然生长。
在机场高速的治理现场,高压喷雾车正在对杨树的树冠喷洒水雾,水滴顺着枝条流下,将飞絮夹带并落到绿化带中。与此园林工人正对高大的柳树进行修剪,通过减少花序的数量,来降低飞絮的产生。
除了高压喷雾和修剪,相关部门还采取了其他措施,以防飞絮二次飘散。地面上的飞絮会被及时清理,同时加快裸露土地的绿化和改造,运用乡土地被植物建设绿化隔离带,增加对飞絮的吸附能力。还加强了巡查,杜绝飞絮焚烧,防止火灾的发生。
从长远来看,解决飞絮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入手,更新树种,逐步减少杨柳树雌株的数量。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的负责人告诉蓝蓝天工作室,未来在城镇绿地、公园和新农村绿化等园林建设中,将严格禁止使用杨柳树雌株。通过科学配置树种,营造多样化的混交林模式,增加园林树种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在各项绿化工程中,将杨柳树雌株作为优先改造的对象,在日常养护中优先进行修剪和间伐,并逐步更新现有老旧、病残的杨柳树雌株,从根本上减少飞絮的产生。
尽管杨柳树的飞絮给人们带来了困扰,但“全砍掉”并非解决之道。
面对飞絮,是不是应该“一砍了之”?
有些人提出:“既然杨柳树的飞絮如此严重,干脆全部砍掉,换成其他树种不就行了?”
对此,中国林科院的研究员张建国表示:“治理杨柳飞絮不能急功近利,一砍了之更是不明智!”虽然杨柳飞絮对市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但
杨柳树作为北京的本土树种,在生态方面具有许多优势,是北京市绿化的骨干力量。仅杨树就占据了全市森林面积的近十分之一,森林蓄积量更是占总蓄积量的42.2%,它们的生态贡献不容忽视。
杨树高大挺拔,提供了优良的遮阴效果,而柳树则以其优美的树形和春季早发的特点,成为春天的一道风景。杨柳树还有释放氧气、固碳、降温增湿、减菌杀菌、吸附有害物质等显著的生态功能。研究表明,一棵胸径20厘米的杨树,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释放氧气125公斤,并滞尘16公斤。而一棵胸径20厘米的柳树,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释放氧气204公斤,滞尘36公斤。
“杨柳树在增加北京城市绿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砍了之是不明智的!”张建国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