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_氢氧化钠和一氧化碳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的“30·60碳中和”目标为全球减排事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传统的减排措施,还需要创新思维,从空气中捕捉已排放的二氧化碳成为关键。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技术的突破,更面临如何在生态平衡与工程化手段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为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观察者网专访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陈曦教授,他分享了对于碳中和的独到见解和前瞻性思考。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_氢氧化钠和一氧化碳

在访谈中,陈曦教授指出,可以将碳中和视为一个天平,左端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右端则是碳汇能力。左端需要通过清洁能源和能效提升来减排,而右端则需要通过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来增加碳的吸收能力。他强调,目前许多减排技术仍不够成熟,特别是储能技术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太阳能和风能的大规模应用上。

他提到,依赖生态系统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并不现实,因为自然界的碳吸收能力需要长时间来显现,因此更有效的方式是从工程化角度出发,提升碳的捕集能力。这将为企业转型减轻压力,帮助实现减排目标。国际能源署也明确表示,若没有CCUS(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各国的减排目标都难以实现。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_氢氧化钠和一氧化碳

陈教授认为,应当大力发展碳捕集和碳利用两个全新产业链。通过空气捕集技术,我们能够高效地从大气中捕捉二氧化碳,并利用化工或生态方法将其转化为燃料或其他原料。这样,不仅可以助力碳交易与碳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形成一个最优化的工业互联网体系,促使捕集、利用、封存三者形成闭环。

在具体操作中,不同的排放源需要采用不同的捕集手段。例如,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而交通和农业的排放则相对较低。集中捕集尚需时间和技术的积累,当前中国在电厂建设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年捕集能力仅为15万吨,而中国每年的碳排放量已高达100亿吨。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_氢氧化钠和一氧化碳

而分布式捕集技术则可以灵活应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在广泛的区域内运作,减少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是唯一能够有效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工程化技术。虽然空气捕集的概念并不新鲜,但其成功的实现却需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捕集技术的设计和应用。

陈教授介绍了他们在实验中使用的新型材料,可以在特定的湿度条件下有效吸附和释放二氧化碳。这种技术经过多年的完善,已能以极低的成本在大棚等农业领域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利用,进而提升作物的产量。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_氢氧化钠和一氧化碳

除了农业,低碳水泥的应用也是碳捕集的重要领域。通过将二氧化碳封存于水泥中,不仅能够提升水泥的性能,还能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碳的固定,从而形成更为环保的建筑材料。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将为中国的建筑行业带来变革,推动相关技术和标准的出口。

在商业应用方面,陈教授还提到鲜花和啤酒的生产。通过在二氧化碳氛围中存放鲜花,可以大幅延长其花期。而在啤酒生产中,专门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可以提升气泡的质量,促进产品的多样化。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_氢氧化钠和一氧化碳

实现这一切并非易事,陈教授也坦言,当前的能源结构调整仍面临不少挑战。虽然太阳能和风能在成本上具备优势,但其间歇性和储能问题亟需解决。尤其是在高能耗行业,如何实现有效的能源替代,仍需各方共同努力。

陈曦教授的观点为我们揭示了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如何从新的视角出发,利用工程化手段有效捕集和利用二氧化碳,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