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的意思是什么_烘托的本意是什么意思


许多学生常常苦恼于自己笔下的人物、事件、景色显得过于平淡,老师的评语往往指出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缺乏生动性。那么,如何才能让描绘的对象栩栩如生,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呢?下面,我们将通过解析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一诗,一同探讨烘托描写的技巧。

本期《诗中寻写作灵感》

鸟鸣涧的诗意

唐 • 王维

人闲桂花静静落,

春夜山空寂静无声。

月儿升起惊飞山鸟,

春涧回荡偶尔的鸣声。

诗人简介: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逝世于761年,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信佛教,精通,被誉为“诗佛”。苏轼赞誉他的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词语注释:

鸟鸣涧:山涧中鸟儿的鸣叫。

人闲:指无外界纷扰的宁静环境。

桂花:春日开放的桂花品种。

春山:春日里的山峰或山林。

空:寂静、空旷的意境。

时鸣:偶尔发出的鸣。

古诗今解:

在这幽静无人的山谷中,轻柔的桂花在静谧中缓缓飘落。夜晚的春山更加宁静。当明月升起,明亮的光辉惊动了栖息在山间的鸟儿,它们从沉睡中苏醒,清脆的鸣叫在空旷的山涧中回荡。

写作技巧详解

烘托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通常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在写作时,恰当运用烘托手法,能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感受。

在《鸟鸣涧》中,王维使用“桂花落”、“明月升”、“鸟鸣涧”等动态元素进行反衬,增强了春山之空与静的感触。

除了反衬外,还有正面衬托。正面衬托是选择外貌相似、性质相通的事物来衬托主体。

在人物描写时,可以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心情。选择何种景物来陪衬何种情感是有一定规律的。烘托手法也可用于次要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或者多人共同衬托一人。

不论是反衬还是正面衬托,都应主次分明,使读者能够清晰地分辨出被衬托的主体。

技巧应用重点:

1. 根据写作需求选择合适的衬托方式。

2. 选择恰当的衬托物,确保其与主体相协调。

3. 确保主次分明,突出主体。

王霞老师

(主讲嘉宾)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退休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及研究成果。她是散文学会和江苏省作家协会的会员。曾主持并参与了多个省市区级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科研课题成果奖。

第三讲将于本周日(2月9日)

在莫愁大观园微信公众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