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的注意事项_游泳的基础知识


随着夏日的热烈到来,众多孩童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奔向游泳池、水上乐园等地尽情嬉水。近期各地频频传出暑期孩子游泳后出现高热不退的情况,即被人们称作“泳池热”的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针对此问题,开屏新闻记者采访了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心的主管医师林燕。

“泳池热”究竟为何物?

据了解,“泳池热”又称咽结膜热,是一种由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腺病毒作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之一,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在春、夏季,其感染率呈现高峰。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尤为常见,其中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更是易感人群。

腺病毒感染:自限却需警惕

儿童感染腺病毒后,其症状通常较为轻微,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咳嗽、咽痛以及眼结膜等症状。部分患儿也会出现乏力、鼻塞、头痛和眼物增多的情况,甚至有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尽管腺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儿在一周左右即可自行恢复,但林燕医师提醒家长们,对于年龄较小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免疫力较差的患儿,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剧烈咳喘等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如何防范“泳池热”感染?

林燕医师指出,目前尚无针对腺病毒感染的预防。预防“泳池热”的关键在于个人防护。她建议家长和孩子们在夏季游泳时注意以下几点:

1. 尽量避免带2岁以下的孩子到公共泳池游泳。

2. 当孩子出现、咽痛、咳嗽等症状时,应避免其进入公共泳池。

3. 选择正规的泳池游泳,并事先查看泳池的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及水质公示等信息。

4. 自备游泳装备及生活用品,避免与他人共用。

5. 游泳前检查身体是否有伤口,有伤口时应待其愈合后再游泳。

6. 游泳时正确佩戴泳镜和泳帽,减少跳水、潜水次数,避免吞咽池水。

7. 游泳后使用流动的清洁水和肥皂清洗面部、身体,并清洗泳镜、泳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