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翻译及原文_河中石兽原文注音版
在沧州南边的一座旁,河水潺潺,紧挨着河岸的是那的山门,然而岁月久远,已然倒塌于河中。昔日寺中的二石兽随之沉落,没有丝毫的踪影。一晃过去了十余年,修缮的工程启幕,僧人们募捐了大量金钱想要重建。
重建之余,他们也开始四处寻觅这两只沉睡河底的神秘石兽,可惜仍一无所获,纷纷揣测其恐怕顺流而下了。为此他们操动数只小舟,用铁钯划破河面,一寸一寸地搜寻了十余里路,却仍不见任何痕迹。
这时,一位在寺中执教的讲学家听闻此事后,轻笑出声。他摇头道:“尔等未能洞悉事物之理。这石兽非木杮之属,岂能被洪水轻易带走?石质坚重而沙质松浮,石兽定是掩埋于沙下,日渐沉沦。”他进一步分析,“沿河盲目搜寻,岂非本末倒置?”众人听后,皆以为确论。
然有一老河兵闻此言后也笑了起来:“关于河中失石之事,需从上游着手寻觅。石头坚重,沙性松浮,流水无法冲走石头。但其反向冲击之力,定会在石下迎水处啮咬沙土成穴。日积月累之下,石至半埋状态必会倾倒入穴中。如此反复冲击,石再转而移位。此过程循环不已,石便逆流而上。”
依其言而行,果真在数里外的上游找到了那两只石兽。故知天下之事,非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多矣。我们又怎能单凭一端之理而臆断事物呢?
注释部分如下:
-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之“卷十六”,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
- 纪昀(1724-1805),直隶献县人(今属河北),清代著名学者及文学家。
- 《阅微草堂笔记》以笔记形式记录了众多志怪故事及人事异闻。
- 文中提到的沧州为地名,现今属于河北省。
- 河干意为河岸。
- 山门即的外门。
- 圮为倒塌之意。
- 棹数小舟意为划着几只小船。
- 其余的词语或句子解释与原译文相似。
文章的主旨在于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遵循客观规律。不应单凭主观臆断或盲目相信所谓的权威理论。
写作特点方面:
1.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富含深意。
2. 情节紧凑且跌宕起伏。
3. 通过事例讲述道理,让人深有体会。
简略译文:
沧州南部邻近河岸,其正门被河水淹没,两尊石兽亦沉于河中。十年过后僧人重建却未能寻回此二物。经过岁月的推断及部分有识之士的指点后,最终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那两只石兽。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面对问题要深入分析、了解其本质和规律,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或被主观臆断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