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即事古诗_清明即事古诗及注释
苏堤春日游记
南宋时期,吴惟信笔下之景
梨花盛放,春光初露,恰逢清明之际。寻春的游子半出城去,共赴春日之约。
夕阳西下,笙歌逐渐稀疏。万株杨柳间,流莺自在鸣唱。
【诗体】七言古诗
【佳句欣赏】日暮流莺啼杨柳,清明春色正当时。
【主题】描绘清明踏青的喜悦
【翻译】
当梨花开始在春风中摇曳,清明节也随之而至。这时,城外的西子湖畔春光明媚,游人络绎不绝,皆为寻觅春的气息。
随着日暮的降临,游人逐渐散去,笙歌也已远去。然而在湖畔的杨柳之间,万千流莺正欢快地歌唱,仿佛在诉说着春日的美丽与欢愉。
【注释】
苏堤:苏轼在杭州任职时修建的著名堤坝。
即事:指描绘眼前所见之景。
梨花风:春风中的梨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笙歌:指游人欢乐时的音乐与歌声。
【创作背景】
【学习点】
学习点1:这首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日景象。
学习点2:诗中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游人的欢乐和流莺的歌唱来表现春日的喜悦氛围。
【赏析】
诗中“梨花风起正清明”,点明了时节,也预示着春天的盛景即将展开。游子们纷纷出城,来到西湖边享受春日的美好。白日的喧嚣过后,日暮时的西湖显得格外宁静。杨柳垂钓,流莺歌唱,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春日的宁静与和谐中。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如梨花、风、杨柳、流莺等,通过这些元素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丽。通过游人的欢乐和流莺的歌唱,进一步烘托出春日的喜悦氛围。
知识点:
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标志性花卉。花信风则是节气用语中与花期相关的风候。
在古代文化中,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的节日,还有踏青、插柳等活动内容。“清明佳节”这个词既有祭祀的含义,也代表了春天的一个重要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