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如玉是什么意思_颜如玉的出处和背景故事


有一种观点指出,“颜如玉”并非单纯指代的容颜,而是形容诗书对阅读者内心的涵养,使得他们散发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气质。但经过深入探究,事实并非如此。

“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出自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中:

富饶的家庭无需寻求肥沃的良田,因为书中自有丰富的千钟粟可供养。安定居住无需搭建高高的楼阁,因为书中自有黄金般的财富。寻觅良缘不必抱怨没有合适的媒人,因为书中自然有描绘出颜如玉般的佳人。出门不必怨恨无人相伴,因为书中马队如簇般众多。若男儿欲实现平生志向,应勤于研读五经于窗前。

尽管赵恒作为帝王,其诗作并不多见,这首《励学篇》在境界上稍显平实,过度强调了读书的功利性,偏重于追求世俗的享受。这并不意味着它缺乏对修身悟道、平天下的精神追求与道义担当的表达。

这首诗的影响深远广泛,“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式因其形象生动、简洁明了而易于理解记忆,被广泛传颂。

“颜如玉”的较早出处可追溯至《古诗十九首 其十二》中的“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历代诗人都喜欢用“颜如玉”来形容的容颜之盛:

李白在《幽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中写道:“吾兄行乐至黄昏,满堂美颜如玉显。”

白居易在《清明日观舞听客诗》中描述:“看舞者颜如玉,听诗韵如金。”

辛弃疾在《满江红》中也有“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的描述。

这些大诗人们欣赏着美颜如玉的青春歌舞,品着美酒,吟咏着诗歌,在良辰美景中确实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享受。

“颜如玉”也被用来形容男子的英俊容貌:

五代时期的常察在《乡还曲》中写到:“回想起离别那日的颜如玉,感叹如今鬓发已斑白。”

北宋的王禹偁在《送朱九龄》中写道:“他年未满三十岁,气宇轩昂颜如玉。”

欧阳修也在《七言二首答黎教授 其一》中形容:“士颜如玉般养丹,山公醉酒如泥般爱酒。”

从上述例证来看,“颜如玉”无疑主要指代的是美色,无论是形容还是英俊男子。目前尚未发现“颜如玉”是用来表达诗书对身心涵养的象征。

在古代诗词中,“人如玉”、“温如玉”等表达也是用来形容人的美好品质和温润如玉的性格。

例如魏晋时期的马岌在《题宋纤石壁诗》中写道:“其人如玉般珍贵,是的瑰宝。”

还有北宋末的周紫芝在《次韵李子泽中秋无月》中描述:“你家中自有颜如玉般的人儿,体态婀娜似楚宫之女。”

明代的顾璘在《赠汪生然水》中形容:“他温润如玉般的性格让人喜爱,年轻时就已擅长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