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拼长方形_七巧板原图


寻觅历史长河中的珍宝,眼前这件清代的七巧瓷盘便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你或许也曾为它感到好奇吧!其实它与我们的儿时记忆中的七巧板有着不解之缘。

你知道吗?七巧板源于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最初可见于北宋时期的《燕几图》。当时,巧妙的设计者黄伯思以其独具匠心的才情,以燕几为原型设计出六件长方形案几,命名为“骰子桌”。这“燕”字在这里代表“宴”,故而“燕几”又称为“宴几”,是古代宴请宾客时摆放食物的案几。

随着时光流转,一位智者朋友点拨后,又增加了一件案几,由六变七,遂更名为“七星桌”。其设计之巧妙,在于能够根据宾客人数多少,灵活组合案几,以适应不同的场合。

步入明代,严澄大师在“燕几图”的基础上,创新地将其中的长方形案几替换为三角形,于是便有了独具特色的“蝶几图”。这套由13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案几组成,拼接起来宛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分拆开来则能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图案。

随后的清代时期,艺术工匠们便在“燕几图”与“蝶几图”的启示下,不断探索和创造,七巧板逐渐演变成包括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多种形状的组合。最终,定格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七巧板。

而今,七巧板已超越国界,流传至海外,被外国人誉为“唐图”,备受推崇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