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好问的意思_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什么意思
子贡向孔子请教:“为何孔文子能获得‘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敏勤奋,喜好学习,不以向地位较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赐予他‘文’的谥号。”
如今,我每天都在研读经典,哪怕是短短的一句话,都能让我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印证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
这段对话中涉及了四个关键词:“文”、“谥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深入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首先要从孔圉的“谥号”说起。
“谥号”是古人对死后的评价。在西周时期开始,人们会根据一个人生平的事迹给予谥号,这既包括美谥、平谥,也包括恶谥。古人用谥号来高度概括历史人物的一生。古代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如皇帝、皇后、诸侯大臣等死后,会依据其生前的行为给予评价性的称号。
所谓“敏而好学”,就是形容一个人聪敏而勤奋学习。这样的人不会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
“不耻下问”则是鼓励人们虚心求教,不因对方地位较低或学识不如自己而羞耻或不敢问。这正是孔文子被赐予“文”的谥号的缘由。
孔子曾说:“三人在行,必有我师。”这强调了无论在何处,无论何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当选择他人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不足之处则应加以改正。
子贡曾就孔文子的谥号提出疑问,但孔子解释说,虽然孔文子的某些行为并不完全符合礼制,但他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孔文子最终得到的“文”的谥号是名副其实的。
孔子的教育理念正是体现了“敏而好学”的精神。他从不认为自己生来就知晓一切,而是不断追求学问,乐于从中得到乐趣。他教导我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便是他对学习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需要秉持这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保持一颗谦逊的心,虚心向他人学习。
国泰民安之时,我们更应致敬至圣先师孔子。他的教育理念与精神对我们伟大复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家庭阖家团圆、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