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望什么什么成语_什么落什么什么的成语
《庄子》中有一则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描绘了秋雨充沛,河水汹涌的壮丽景象。这令河神心生欢喜,他顺流而下,一路欣赏自己所管辖河流的秀美风光。当河神抵达北海时,他目睹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水域,不禁大为惊讶。
具体情节是这样的:随着秋水的时节到来,百川汇入河流,水量巨大,的河岸与河中沙洲之间无法分辨牛马。于是河伯内心感到欣然自喜,认为自己统辖之地即为天下美景之所在。然而当他顺流向东行走直至北海,面向东方望去时,却看不到水域的尽头。
此时河伯方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他转过头,望向海神若并感叹道:“俗话说:‘听闻道理百种,便以为无人能及自己。’这正是我所体验到的。我曾经自视过高,认为少仲尼之闻见,轻视伯夷之义气。然而现在我亲眼见到了您的浩渺无际,若非来到您的面前,我恐怕会遭受见笑于大方的尴尬。”
这段故事在后世演变为两个成语:“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对于后者,其解释并无太多争议。而对于前者“望洋兴叹”,则常被现代人以不同的词语替换核心名词,表达出多种多样的含义。
笔者认为,当现代人面对难以企及的事物时,化用此成语为如“望空兴叹”、“望花兴叹”等表达方式是可以的。
还有观点从文化的“模因论”角度来阐释这一现象。模因论(meme)指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传递下去,成语便是一种语言的结构形态。在成语流传过程中,人们模仿这种结构形态创造了新词。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只要不文化的精神内核,我们就不应拘泥于所谓的原教旨。特别是语言的演变,既承载传统又适应现实需求的变化。辞书修订便是最好的例证。修订并非基于权威,而是反映了大众的习惯。有时,用的人多了,某种用法便成了被广泛接受的语言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