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的英语单词_冷门又惊艳的英文单词
彭国亮:传统手艺与小康之路的交汇者
图①:彭国亮正专心地糊制伞面。
彭国亮,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东侧村的一名村民,他在2012年选择回到家乡,并创立了竹制工艺伞生产作坊。通过发扬传统的竹木加工技艺,他成功地进入了工艺伞市场,并逐渐走上了小康之路。
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彭国亮熟练地剖开了一截楠竹。他仅凭一眼,便迅速挥刀劈出了一根根整齐的小竹条,每根竹条的宽度恰到好处,为1.2厘米(图②)。
今年51岁的彭国亮,是蓝山地区知名的篾匠。蓝山位于南岭山脉的九嶷山东麓,因地势峻美、竹林茂盛而闻名。当地盛产楠竹(图③)。他的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三代以上的竹制品制作。从小耳濡目染,他便学会了编织竹子。
尽管他曾经在外地打工多年,包括在广东和浙江等地,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和手艺。20多年前,他在珠海的一家油纸伞生产企业担任技术管理,因为他的竹编手艺精湛而备受赞誉。
在观察到竹制工艺伞市场的潜力后,彭国亮决定回到家乡创业。他回忆道:“起初困难重重。但靠着亲戚朋友的帮助和银行的,我凑齐了十多万元的启动资金。”他租下了厂房,聘请了工人,并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他们(图④)。
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彭国亮也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他明白,虽然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可以由机器完成,但当时市场上并没有现成的机器可以用于生产竹制工艺伞。于是,他决定自己设计并摸索组装出15台加工设备。
由于他对于产品工艺的严格把控,彭国亮的竹制工艺伞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甚至有日本的客户通过贸易商找到他,指定要购买他的产品。随着订单的增加,他开始吸纳村里的贫困村民加入他的团队。
“去年,我们的产值达到了100多万。”彭国亮自豪地说。尽管今年因对国际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他对开拓国内市场仍充满信心。他计划再建一座厂房,扩大生产能力,并为更多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大家一起奔向小康生活!”
日报 (2020年06月2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