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公式6.25
凯氏定氮法的渊源与应用
自1883年起,丹麦化学家凯道尔所创的凯氏定氮法,便成为了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含量的标准手段。其核心原理在于将样品中的有机氮通过浓硫酸和催化剂的联合作用,完全转化为无机铵盐。接着,在适宜的碱性环境中,这些铵盐会被进一步地为氨气。氨气随后被蒸馏出来,并由过量的硼酸液所吸收,再借助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滴定测定,最终得以精准计算样品中的氮量。
一、方法概述
凯氏定氮法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消化、蒸馏和滴定。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共同确保了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消化过程
含氮的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蛋白质,在浓硫酸和催化剂(如硫酸铜或凯氏消化片)的共同作用下被加热分解。此过程中,碳和氢元素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原本的有机氮则被转化为氨气。经过一段时间的微火加热和煮沸,直至液体呈现蓝绿色澄清状态,表示消化过程完成。
2. 蒸馏环节
消化完成的溶液经过稀释定容后,加入氢氧化钠。通过蒸馏的方式,释放出的氨气被冷凝后收集于硼酸溶液中。这一步骤中,氨气的释放和硼酸的吸收相互配合,为后续的滴定步骤提供了准备。
3. 滴定阶段
利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操作。随着滴定的进行,盐酸与硼酸铵发生反应,使溶液的颜色从蓝绿色逐渐变为浅红色。通过精确计算所消耗的盐酸体积,再结合换算因子,便可得到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二、市场动态
德瑞克仪器股份公司,根据凯氏定氮法的原理,成功研发了德瑞克凯氏定氮仪。这一产品的推出,迅速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高精度的测定结果和简便的操作流程,赢得了众多科研机构和实验室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