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伏羊节的传说_伏羊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伏羊”指的是进入伏天后的羊肉,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籍《汉书》。书中记载,古代的皇帝在伏日会赐予近臣“官肉”享用,而这“官肉”正是羊肉,特别是作为“三牲”之首的品种。这不仅在宫廷中盛行,而且在《汉书·杨恽传》中也描述了农民在伏天时以羊肉犒劳自己的辛劳。在这一时节食用羊肉,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以热制热、排汗排毒的养生方法,有效排除冬春时期的毒素和湿气,实为食疗的一大创新。
萧县有着传统的伏羊节,此节日从每年农历初伏之日开始,持续到末伏,历时整整一个月。在萧县,伏天吃羊肉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远古的尧舜时期。自古以来,萧县的民众就有“一碗伏羊汤,胜过神仙开方”的说法,充分体现了伏羊在当地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萧县的羊肉因其美味而享有盛名已达三百余年。当地的羊肉餐馆多选用3至6个月的萧县白山羊,这种获得地理标志的羊肉质鲜嫩无比。萧县的传统名菜大多以羊肉为主,甚至有“无羊不成席”的说法。在2000年的夏天,许堂五香羊头馆在萧城南举办了首届伏羊节活动,此后这一活动得到了其他羊肉餐馆的响应,逐渐发展成为萧县民间“伏羊文化节”。
到了2007年7月15日至17日,萧县县委、县在龙城镇举办了盛大的“首届萧县伏羊文化节”。这届文化节以“吃伏羊享健康”为主题,不仅增进了省内外交流,还促进了招商引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而到了2015年7月11日,萧县伏羊节以“伏羊香气四溢,令人欲罢不能”为主题,举办了吃伏羊品鉴会。现场巨大的锅具可容纳2000人同时就餐,各宾馆、饭店在节日期间也推出了系列的“伏羊菜系”,深受顾客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1月,萧县的伏羊宴习俗被正式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次味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资料整理 黄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