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拿毛笔_拿毛笔的正确方式


书法之精髓,实为笔法之秘,此为一广大体系,大致可分两大部分:笔法与执笔之艺。人们对此,尤为关注前者。

众所周知,欧阳询之“永字八法”,便是指引毛笔书写时之具体技巧。而执笔之艺,顾名思义,即指持握毛笔之法。古人对此颇多探究,其深度与广度远超常人想象。

今人所熟知之执笔法,莫过于唐代陆希声所传之“五字执笔法”,包括“擫”、“压”、“钩”、“格”、“抵”诸步骤。详情可参见附图。

此种执笔之术要求手指实掌虚,五指各有所司,相互配合。其优点在于能确保笔锋中正,手腕活动空间充足。在清代,已总结出十二种执笔之法,如拨镫法、平覆法等,其中“拨镫法”即为现今常用之“五字执笔法”。

除上述所列之外,必然尚有其他未被记录之执笔方法。其中一些方人眼前一亮,如“握拳法”即将毛笔置于拳心,以拳之运动带动笔之行动。

面对众多执笔方法,是否有一种最为上乘、最为合适?苏轼对此作出回应:无固定之法。

苏轼在论及书法时曾言:“执笔无定规,贵在虚灵相济。”意指执笔应依个人舒适度为主,只要能够灵活运用即可,最适合自己便是最好。苏轼本人便采用拨镫之单钩执笔法,毛笔呈斜卧状态而非垂直于纸面。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道出:“东坡作书,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这描述了苏轼在创作时的一种习惯。他的字呈现左枯右润的扁平方正状态,即为世人所称的“石压体”。

此单钩斜握之执笔方式虽人可习,因其活动空间相对受限,有人认为写长笔画时会感困难。在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中,即使有一笔直下的竖画,亦能看出其“执笔无定法”的实践。

无论何种执笔方式,只要能够自如地表达个人情感与书法艺术之美,便是值得被采纳的。

无论何种执笔法或笔法,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个人习惯和舒适度。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适用场景。故而书法之魅力亦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