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功成身退的一句话_形容成功后退出的成语
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每天领悟一个成语的深意,让我们一起探索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是凡尘,今天我们继续我们的学习之旅。
现在是二零二三年九月九日,一个充满活力的星期六,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今天我要给大家解读的成语是“功成身退”。这一智慧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所体现,意指在取得成功之后,能够淡然处之,选择归隐退休。
历史上有一个人物,他的经历与这一成语紧密相连。他三次散尽家财,历经三国的风云变幻,最终成为首富。他被史学界赞誉为“良才”、“兵家奇才”,并被誉为“商家鼻祖”、“文财神”。他就是范蠡。
在越王勾践复国的征途中,范蠡与文种、范礼一同辅佐越王。当越国在公元前475年战胜吴国,范蠡功成名就之时,他却选择了隐退,深知与君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越王为了挽留他,既许以厚禄,又施加威胁,然而范蠡却决然辞官,将所有家产充公,离开了越国。
他来到了齐国,带领家人辛勤治理产业。他们垦荒种地、发展渔业和盐业贸易,数年之间便积累了丰厚的家业。齐平公听闻其才干,邀请他出任齐国宰相。然而范蠡却感慨万千:“家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之位,对于布衣而言,虽是幸事,实则预示着不祥。”他再次散尽家财,只留必要之物,悄然离开齐国。
范蠡后来辗转至宋国的陶艺地,自称为“朱公”。他再次创业,成为当地首富。然而在一年大旱之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散给受苦的百姓。范蠡不仅善于致富,更心怀天下,乐善好施。他的行为使他被誉为“财神”,更因他用兵、齐家保身、功成身退的智慧被尊称为“商人圣祖”。
范蠡的人生智慧充分体现了《老子》中所述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他将自己的财富用于补给天下之不足,这也许正是他每次都能实现“功成身退”的原因。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告一段落,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