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的传说_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
守岁,这一传统习俗,代表着在旧年的最后一夜不眠不休,以彻夜长守的方式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又被称为除夕守岁,俗称“熬年”。谈及它的来历,背后藏着一个充满趣味的传说:
在遥远的太古时期,深山老林里隐匿着一种形象可怖的猛兽,当地人称其为“年”。此兽形状狰狞,,它以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为食,每日更换一种猎物,从微小的昆虫到活生生的人,无不成为它的猎物,使人闻之色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摸清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便会来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觅食,而且总是在天黑之后出现,直至鸡鸣破晓时分才返回山林。
了解了“年”的肆虐日期后,百姓们将其出没的那一夜视为难关,称之为“年关”。他们为此想出了一套应对之策:每逢这一天晚上,各家各户都会提前准备丰盛的晚餐。他们熄灭火源、净灶净屋,将家中的鸡牛等牲畜牢牢圈住,宅院的前后门也都封得严严实实。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年夜饭”,这不仅象征着团聚和睦,还包含了对祖先的敬仰与祈福。在享用晚餐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灵的庇佑,以求平安度过这一夜。晚饭后,人们不敢入眠,聚坐闲聊以壮胆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除夕之夜守岁熬年的习俗。
守岁这一习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关于守岁的诗文传世。他们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诗句来形容这一习俗。人们点燃蜡烛或油灯,整夜守候,象征着驱赶一切疾病与灾厄,期盼新的一年能吉祥如意。这一传统风俗被代代相传至今。
在漫长的岁月里,守岁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期盼与传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一传统都深深地烙印在华夏儿女的记忆中,成为我们庆祝新年的重要仪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