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香包的做法图解_小学生手工香包制作


香包,又被称为容臭(发音为xiū),这里的“臭”并非是臭气的“臭”。在7月11日的那天,“小松果悦读会·美育教育专题活动”在云间会堂多功能厅热烈举行。活动现场,有超过20组的亲子家庭,跟随老师一起学习并亲手缝制香包,从而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老师善于引用历史典故来教授知识。她提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句诗出自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它的意思是‘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编织成索佩挂于身侧’,它展现了屈原的高洁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之后,她还讲述了甘肃庆阳的香包风俗习惯。

活动现场,大小朋友们都屏气凝神,专注地欣赏着大屏幕上展示的各种样式香包,如公鸡、老虎、鲤鱼等图案,无不展示了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当轮到自己动手时,即使是五六岁的小朋友们也都兴致勃勃,纷纷穿针引线。有的小朋友虽然个头不高,但缝制时却毫不含糊,站起来也依然十分卖力。在一旁的父母也成了得力助手,他们协助孩子拿稳布料,耐心指导孩子缝制。

每一双小手都紧紧捏住细针,引着色彩斑斓的线在布料上的里穿梭。在完成最后的封口之前,孩子们还不忘加入自己喜欢的香料。串上小珠作为装饰,一个个色彩鲜艳、香气四溢的香包便制作完成了。

“老师,我做好了!”孩子们手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包,骄傲地向老师展示。“香包是吉祥的象征,应该在端午节时佩戴。”西林幼儿园的郭新桐小朋友自豪地说。整个教室里弥漫着香气的孩子们的脸上也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通过让年幼的孩子们亲手制作香包,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项活动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暑期热门的文化交流项目。”老师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