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的事实论据_宽容的事实论据50字左右
一纸短诗为墙争,何妨宽让退三分。长城古老依然立,昔日帝王影无痕。
此诗乃清朝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所作。张英乃安徽桐城人士。昔时,其家乡之邻人建房,侵占了张家三分地界。张家子弟不满,书信一封至,求张英公断。张尚书阅后回诗示意。家中小辈遵命退让,邻人见张家之宽容,亦退步让地,终成六尺巷之佳话。
现今,在桐城六尺巷旁的石牌楼上,仍刻有“礼让”二字。礼让,不仅仅是度量宽宏的象征,更应是后来者立身处世的智慧之源。
《菜根谭》中亦载有宽容谦逊之言。其中一句云:“处世当以退为高,让步即进步之始;待人宜宽厚为福,利人实利己之基。”
另一句则言:“立身需远瞩,方能超凡脱俗;处世若能宽恕忍让,则可远离纷争,内心安宁。”
由此观之,宽容谦逊,实乃利人利己之道。古人有言:“让则吉,争则凶。”
事实上,宽容谦逊并非有所损失。古人曾言:“终身让路,不损百步;终身让畔,不丢一段。”
的确如此,礼让虽无大用,却能得小益。相反,若好胜,则可能危机四伏,终害己身。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即是此理。若双方互不相让,只会给第三方带来机会。此故事告诫人们:权衡得失、学会谦逊退让方为上策。
韩信之“胯下之辱”更能显露谦逊退让之益。他虽在淮阴遭受众羞辱而从人胯下爬过却成为千古英雄之例。
韩信的睿智在于他识时务。他的忍耐与退让为他日后成就英名打下了基础。
短时的忍耐可以换来长久的平静;暂时的退步可以换来更广阔的天地。刚硬易折断而柔软却能长存。“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故此知宽容谦逊才能拥有宁静岁月与快乐人生。
此乃人生大境界、处世大智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