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下一句_既生瑜何生亮指的是什么


在文化瑰宝的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的群众基础尤为深厚。其魅力横跨雅俗,无论市井小民还是学府教授,都能从中寻得共鸣,汲取智慧。甚至在明朝末年,满清骑士以此为兵法手册,作为战时之用,其影响之广泛可见一斑。

正因如此,《三国演义》的诸多故事才广为流传。诸如周瑜的故事,就有“周郎计策天下服,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等经典桥段。特别在“诸葛亮三气周瑜”这一情节中,周瑜虽竭尽所能,运筹帷幄,但最终仍未能如愿以偿,反被诸葛亮巧施妙计所制。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周瑜竟因此事箭伤复发,年仅三十六岁便英年早逝。临终前,他原计划率军为东吴夺取益州,但当读到孔明信中陈述的种种不利情形时,虽怒火中烧,却于沉思后沉静地写信给孙权交待后事。信成后不久便昏迷不醒,醒后更是不禁大叫“既生瑜,何生亮”,最终吐血而亡。

这句话被翻译成现代汉语便是:“既然上天赐予我周瑜之才,为何又赐予那诸葛亮之智?”隐含的是自己未能压倒他人的忧虑。这在常人中也能找到类似狭隘的情绪体现。

古人智慧《孙子兵法》道:“真正擅长战斗的人,能在不可胜处生存,但并非强求对手一定要被打败。”尽管周瑜的才华已极其卓越,但仍希望让己方始终保持不败地位。《孙子兵法》所述正如此境界,然而周瑜所叹未必非心胸狭隘的标志。

周瑜的这句感叹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象征,然而却鲜有人知其下半句“君未归,孤何安”。这句话与前半句相辅相成,完整地展现了周瑜的真实心境。它不是表达对他人成功的嫉妒,而是表达了深深的之忧。

“君未归,孤何安”的深层含义在于“有如此才华的诸葛亮仍未为东吴所用,我怎能安心?”从中可见周瑜临终前并非仅关注个人才艺的输赢,而是担忧之外仍有杰出人才作为敌手而无法为己所用。他所考虑的始终是整个与天下。